1945年七大即将召开前夕,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的欧阳毅正在延安机场附近一处破旧的小院里养病。当时,由于患有肺结核,欧阳毅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和他一起住在这里的还有陈正人。两人都曾是井冈山时期的战友,彼此关系深厚,平时无事时常聚在一起聊天,分享过去的经历与心情。
某个晚上,陈正人谈到了即将召开的七大会议,突然问道:“欧阳,你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七大能不能去出席?”欧阳毅摇了摇头,苦笑着回答道:“我又不是代表,怎么可能出席?”这句话让陈正人有些愣住了,他不禁吃惊地问:“你怎么不是七大代表?”原来,欧阳毅竟然没有被选为七大代表,这一消息让他颇感意外。
党的七大会议定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从党的六大到七大的召开,整整间隔了十多年。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个原因与当时的革命战争状态有关。长征结束后,党中央曾多次计划召开七大,并设定了几个日期,但由于多种原因,七大会议一直未能如期举行。然而,即便会议时间一再推迟,相关的筹备工作仍在默默进行,直到1944年5月,七大的筹备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
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选举七大代表。为了确保会议代表的公正选举,中共中央于1939年发布了关于如何选举七大代表的指示,并要求各地党组织严格按照通知执行。尽管七大会议的召开日期一度推迟,但各个解放区的党组织仍按指示进行代表的选举工作。到了同年12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抗大总校举行了第三次党代表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选举出席七大的代表。而令人意外的是,当时担任抗大总校秘书长的欧阳毅,竟然未能当选为七大代表。
事实上,欧阳毅不仅没有当选七大代表,连参加抗大召开的党代表会议也险些未能成行。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欧阳毅有些感慨万千。他曾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自己所在的支部上报了他的名字,但两次被刷下。最后,支部坚持上报,才最终通过了他的资格。他说:“我当时并不知情,后来知道了才明白,这背后是不是和那个‘国焘路线问题’有关?我当时真是既气愤又无奈。”
欧阳毅和张国焘之间的矛盾可追溯至红军时期。1935年,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为了贯彻北上抗日的方针,两个方面军进行了整编。然而,张国焘不顾党中央的决定,擅自带领左路军南下,导致红五军也被迫跟随南下。当时,作为红五军保卫局局长的欧阳毅坚决反对这一决定,甚至在危险的情况下保护了朱老总等一批党政军领导人。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抵制,欧阳毅与张国焘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甚至遭到了张国焘的特别针对。
欧阳毅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毛主席听完欧阳毅的汇报后,激动地说:“好啊!很好!欧阳毅同志,坚决!坚决!”但欧阳毅的身体始终没有恢复,几经折磨,最终留在了延安。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他还参与了抗大迁校的长途跋涉,体力逐渐透支,身体状况也愈发不堪。
然而,早在1937年1月,抗大内部竟然开始散布关于欧阳毅是“张国焘路线者”的传言,欧阳毅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尽管他做过辩解,依然无法改变这份误解。1940年,朱老总在前线听闻此事后,表示很惊讶,并准备质问后方,最终由于当时从延安来的消息说情况不严重,朱老总才放弃了发电报的计划。此后,欧阳毅的委屈被进一步揭露,最终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的干预下得以澄清。
对于欧阳毅来说,这段历史一直是他心中的重担。直到1955年,毛主席在授衔时特意询问:“包袱放下了吧?身体怎么样?”毛主席的关心让欧阳毅感到温暖,许多年来积累的心结终于得以解开。
然而,七大代表的选举早在此前已经结束,欧阳毅没有被选上,几乎成了定局。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类似的问题也在其他地方发生。根据资料,出席七大的代表们在选举过程中,经历了严格的资格审查。1940年到1941年期间,共召开了19次审查代表资格的会议,审查人员非常严格,认真分析每一份材料,力求做到公正、客观。无论谁犯了错误,都要仔细调查核实,再做决定。
陈正人得知欧阳毅未能当选七大代表后,十分为他感到不平,特意向毛主席反映了此事。毛主席了解情况后,提议边区政府增补欧阳毅为七大代表。尽管他仅能作为候补代表,并没有选举权和表决权,但这一举措仍令欧阳毅感到欣慰。在七大会议期间,李富春安排欧阳毅和中央领导一起用餐,这样的安排让欧阳毅深感温暖。他深刻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安排,而是党对他长期以来遭受委屈和身心摧残的关怀。“同桌吃饭,是一种慰藉,一种关怀,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