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随着四野主力部队向湖南和江西等地的推进,43军的领导班子也开始了重大调整。此次人事变动中,军长洪学智和政委赖传珠被调整为15兵团副司令和政委,127师的师长则迅速升任为新任43军军长,而原副军长杨国夫则调任江西军区副司令。这一系列的调整不仅反映了部队结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当时军事指挥层的复杂性。
在所有被调整的领导中,杨国夫无疑是个资深的老兵,他在43军的历程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段风雨兼程的历程。要知道,43军最初的根基是东野的第六纵队,作为早期组建的精锐部队,其历史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第16师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叶挺独立团。这支部队不仅参与了东北各大攻坚战役,尤其是在抗战期间,17师的表现更是令人瞩目,成为了一支挥洒汗水与血泪的勇士军团。
然而,与其他纵队相比,43军的领导层变动显得尤为频繁,从陈光到洪学智,再到黄永胜,最终归于李作鹏,可见这一角色的不断交替。在1946年8月该纵队成立后,杨国夫便担任了副司令职务。他负责的17师和18师都是他从渤海军区调来的部队,他的职业生涯在抗战时期便以山东军区和渤海军区司令员的身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1947年春季陈光离开时,按照常理推断,杨国夫作为该部队的核心之一,自然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接任司令的候选人。毕竟,他对部队的运作和兵员的熟悉程度毋庸置疑。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上级将正在黑龙江剿匪的洪学智调来,原因在于他对16师的深厚了解。这样一来,杨国夫未能如愿以偿,是否与作战能力的考量有关,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团。
根据当时总部首长的人事用人原则,通常能打仗的将领会得到提拔,像韩先楚、梁兴初、钟伟等人都是从副司令或师长提升为纵队司令。然而,反观杨国夫,他在6纵成立之初本应是自然选择的指挥官,毕竟他曾直接指挥过17师和18师。而当陈光接任时,虽然在资历上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实则是杨国夫的第一次“陪跑”。
到了1948年,洪学智调任干大队的大队长,令人倍感意外的是,上级并未提拔杨国夫,而是选择了待命的黄某作为新任司令,黄在战斗中的优异表现使他赢得了高层的青睐。杨国夫再次错失机遇,再次成为“陪跑者”。
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洪学智又被召回继续执掌6纵。1949年6月,四野组建兵团时,洪学智的调整换岗成为了副司令。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他已经在副职工作三年,理论上应得到晋升,然而上级依然将127师的师长任命为军长,而杨国夫却只能调任江西军区副司令。这无疑标志着他的第三次“陪跑”。
自1946年43军成立以来,杨国夫的命运与一些后来被提拔为军长的同僚如梁兴初、曹里怀和李作鹏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最终都被评为准兵团级,而他却仍然停留在正军级的副职。这样的角色变换与个人际遇,让人不禁思考军队领导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人才政策与用人标准,来塑造出这支英雄之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