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伴随着辽沈战役的圆满结束,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陆续进入关内展开作战任务。在这一时期,担任第八纵队司令的段苏权,带领他的部队抵达长城时却接到了来自上级的调令,被迫返回沈阳,担任东北军区作战处的处长。
作为一名纵队司令,未能跟随部队进入关内作战,使得段苏权在12位纵队指挥官中显得格外“特殊”。这种“特殊”的待遇与辽沈战役的表现似乎有着直接的关联。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攻打锦州、围困长春、阻击廖耀湘的兵团,以及防止敌方从塔山对其增援。各个纵队及独立师在这次战役中承担了不同的任务。
其中,第二、第三、第七、第八以及第九纵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锦州发起攻坚。段苏权在指挥第八纵队对锦州的进攻时,部队中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发生的失误,而作为纵队领导的他也未能展示出足够的警觉与敏锐。不论是在后来的辽西会战中表现相对出色,但这依然无法掩盖之前所暴露出的问题。
当时的作战特点文风特异,战斗结束后必定召开会议进行总结,表扬表现优异者,批评表现不佳者。在一次总结大会上,参谋长刘亚楼对此次战役表示非常不满,直接指责第八纵队初期双方的表现不佳,同时点名批评段苏权的组织观念显得不够透彻。
战役结束后,本应带领部队进入关内,却在接近长城时接到了调令,被调回沈阳工作,担任东北军区的作战处处长。从职责上来讲,段苏权的这一变动意味着从前线野战部队调至后方,正当他有机会立功之际,却被限制了发挥。
为何会有这样的调动呢?段苏权接任第八纵队指挥一职,而原司令黄永胜则调往第六纵队担任司令,六纵之前的指挥官洪学智被抽调到上干队担任大队长。当时的安排是让洪学智轮训几个月后再返回部队,然而正赶上辽沈战役的局势变化,他最终未能回到他的指挥序列。
随着战役的结束,上级如何处理洪学智的职务成为了一个问题。或许是考虑到段苏权在指挥野战纵队方面的经验较为欠缺,早在战役开展之前,罗荣桓曾亲自到纵队为其他干部讲解情况,提及段苏权的背景为政工出身,确实缺乏大兵团作战的实战经验,这让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增强军事素养,以便在纵队中更好地发挥集体的作用。因此,这种安排并不难理解。
随着部队的入关,面临的作战任务依然的严峻,而洪学智则凭借他在战场上的丰富经验,长期从事作战部队的职务。在调动军事干部方面,总部普遍遵循“谁能打谁上”的原则。此前也曾有多位纵队司令被调换,因而可以理解这种背景下的决策。
从整体的作战表现来看,段苏权固然需要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而调任军区作战处处长后,仅仅几个月,他的职级便得到恢复,虽非纵队司令或军长,却也能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的职务。
下一篇:为君难——雍正帝和他的改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