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的某一天,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王赐九接到了一项神秘而紧急的任务。重庆九龙坡机场的站长找到了他,低声告诉他说:“明天早上8点半,你负责把两个人送去台湾,降落在桃园机场。记住,是桃园机场!”虽然王赐九之前曾多次执行过类似任务,常常接送国民党高官往返台湾,但这些任务大多是前往台北机场。这次,却是桃园机场,这个细节令他感到一丝不同寻常。
站长随后又特别强调:“从现在起,任何信息都不能透露,不允许与任何人见面,也不准打电话,连家人都不能联系!”这番话让王赐九感受到,这次的任务远非普通的公务,而是涉及到某个极为重要的对象。尽管如此,王赐九并没有多问,他只是郑重其事地回应道:“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一早,王赐九如约来到机场,经过细致的检查之后,他坐进驾驶舱,准备起飞。大约8点20分左右,一辆吉普车缓缓驶向停机坪,车门打开,走下了两名身影。一位年轻女子王赐九并不认识,而另一位男士的身影则让他顿时心头一震——那个人,正是张学良!自从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就被蒋介石软禁,先是被迫住进贵州,后来又被转移到重庆,关押在歌乐山的白公馆。即便多方人士曾试图营救他,蒋介石依然咬紧牙关,坚决不放。而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虽然共产党要求释放张学良和叶挺等人,蒋介石最终同意释放叶挺,却依然铁心不愿放张学良。
此时的张学良已经45岁,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王赐九回忆道:“他穿着一套藏青色的中山装,看得出来他已经有些日子没怎么修整自己了,稀疏的头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尽管如此,从他那双眼中依然能看出曾经英勇豪迈的神采。”那一刻,王赐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激动之情,但出于严格的纪律,他没有开口与张学良打招呼。他注意到,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并肩而行,步伐缓慢,似乎每一步都承载着沉重的思绪和深深的留恋。细雨悄然飘落,似乎也为这对饱经风霜的爱国者送行。
王赐九在飞行过程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他在心里不断琢磨,为什么站长特意要求降落在桃园机场,且没有提供必要的降落条件?他突然意识到,事情可能远比表面看起来更为复杂。几小时后,飞机飞抵桃园机场上空,可是令人震惊的情况发生了:机场竟然没有降落指示,风速也远远超过了安全标准。根据测风仪显示,风速已经达到了每秒12米,这样的条件下降落极为危险,可能导致飞机坠毁!然而,王赐九回忆道:“在这一瞬间,我忽然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念头,站长为什么不安排降落的必要条件?难道这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企图吗?”
张学良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的复杂心态无疑让这一切更加扑朔迷离。西安事变曾令蒋介石颜面扫地,至今难以释怀。张学良无疑成了蒋介石心头的一根刺:如果杀了他,定会引发巨大的公众反响;但如果放他自由,蒋介石又难以释怀。唯一的解决方法似乎是让张学良“意外”死亡,既能消除自己的心头大患,又不至于引发舆论风暴。而这次的任务,无疑正是一个制造“意外”的机会。
面对危险的情形,王赐九决定冒险一试。他没有选择在桃园机场降落,而是决定绕过危险,改变航线,直接飞向台北机场。虽然这种做法意味着他可能面临军事法庭的严厉惩罚,甚至是性命之危,但他依然决定将张学良安全送到台北。飞机安全降落后,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向机组人员挥手告别,然后乘车离开,似乎没有意识到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任务完成后,王赐九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然而他很快被召到了航空委员会作战处,接受了严厉的质询。处长怒气冲冲地质问他为何改变了降落地点,王赐九如实回答后,处长语气冷硬地说:“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可是党国的罪人!这件事就当没发生过,不许外泄半点消息,否则——你知道后果!”王赐九虽然心情沉重,但他深知此时若言语泄漏,将带来无法预知的后果。
在后来,王赐九参加了起义,加入了解放军,尽管他心中对此事的记忆如同沉重的包袱,但始终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记者才通过采访将这个深埋心底的故事公之于众,王赐九才终于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众,让世人得以知晓。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个人命运的波折,也展现了当时历史背后复杂的权力博弈与情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