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那会儿的税赋,那可真是能把人愁白了头。就拿普通农户来说吧,家里种着几亩薄田,每年不光要交粮食,还得交布帛、丝绸这些东西,有时候甚至还得出劳力去修河堤、铺路。你想想啊,秋收的时候本来就忙得脚不沾地,还得盘算着怎么把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凑齐,送到指定的地方去,一路上的辛苦就别提了。
我前阵子翻一些老账本,看到有记载说,有个叫王二的农户,他家那年收成不算好,交完粮食后,家里就没剩多少口粮了,可还得交几匹棉布。他媳妇连夜纺线织布,手指头都磨出了血泡,最后赶出来的布还差一截,没办法,只能把家里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拿去换,才勉强凑够数。你说这日子过得多憋屈。
也就是在这种乱糟糟的情况下,张居正站了出来,搞了个一条鞭法。这法子说起来也不算多复杂,就是把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税赋,不管是粮食、布匹还是劳役,都折合成银子来收。你可别小看这一点变化,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先说说对明朝钱袋子的好处吧。以前收税,东西种类太多,光是统计、运输就够官府头疼的。就拿粮食来说,从农户家里运到粮仓,路上得损耗多少?遇上雨天,粮食发霉变质,那损失就更大了。换成银子就不一样了,银子轻便,运输方便,也不容易损耗。而且以前有些地方官总喜欢在收税的时候搞点小动作,比如把粮食的损耗算得特别多,从中捞点好处。改成收银子后,这种空子就难钻多了,朝廷能收到的税也就实打实多了起来。
我听研究明史的朋友说,一条鞭法推行没几年,明朝国库的银子就多了不少。以前朝廷总为军费、赈灾这些事愁钱,后来手头宽裕了,能做的事情也就多了,比如加固边防、兴修水利,这对整个国家的稳定来说,可是太重要了。
再说说对老百姓日子的影响。这影响啊,那可真是实实在在的。就拿劳役来说吧,以前农户每年都得抽出时间去服劳役,有时候正是农忙的时候,这一去,地里的活儿就耽误了,一年的收成就受影响。改成交银子后,不想去服劳役的,就可以交钱,官府拿着这些钱去雇人干活。这样一来,农户就能安心在家种地,收成有了保障,日子自然就好过多了。
还有啊,以前交税的东西多,农户得根据官府的要求去种庄稼、做手工,没什么自主权。比如官府要收丝绸,就算当地不适合种桑树,农户也得硬着头皮种。改成收银子后,农户就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种些收益高的作物,然后把作物卖了换银子交税。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就高多了,地里的产出也多了,手里的余钱也就慢慢多了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条鞭法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有些地方官为了多收钱,把折合银子的比例定得太高,老百姓还是有负担。但总的来说,它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朝税赋混乱的局面,让朝廷的财政状况好了不少,也让老百姓的日子轻松了一些。
张居正搞出这么个法子,肯定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毕竟要改变沿袭了那么多年的老规矩,肯定会得罪不少人。但他还是坚持推行下去了,就冲这一点,也挺让人佩服的。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关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你要是还有什么想聊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别忘了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呀,说不定就能沾沾财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