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孙权合肥之战为何失败?从军制角度剖析东吴对外作战疲软深层原因
创始人
2025-09-24 02:33:09
0

孙权合肥之战失败原因剖析:从军制角度看东吴疲软的深层次原因

2022年11月19日,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征战合肥,这标志着第二次合肥之战的爆发。根据历史记载,孙权的进攻方式和目标很明确——他主动挑起战斗,意在奠定自己在中原的地位。

在东线的战争中,曹操若选择在濡须一线作战,那么他必定是主动进攻;反之,如果战斗发生在合肥,孙权必定是主动出击。而若曹操南征至合肥后选择撤退,不继续南下,那他更多的是视察而非进攻。本文将聚焦孙权主动进攻的合肥之战,分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孙权虽然是东吴的国君,但他的战绩并不理想,频频受到了各方批评。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是个胸无大志的“偏安之主”,以保江东为己任,缺乏争夺天下的雄心。最具代表性的评价出现在《资治通鉴》一书中,其中写道:“惟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耳,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这段话虽然在字面上有所改变,但实际含义却是将孙权的志向降低为割据一方的称王之业,而非统一天下的雄图大业。

事实上,孙权并非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势力。他的对手们,包括曹操和刘备,都对他抱有极高的评价。曹操曾表示孙权不容小觑,刘备也认为孙权不可能甘居人下。东吴的文武臣子,像张昭、周瑜等人都认为孙权“可与共成大业”,而且连鲁肃和甘宁这些看似挑剔的人才也对他心悦诚服。这些事实表明,孙权的雄心不仅在外部敌人心中有深刻的烙印,也体现在江东内部的民心中。

以孙权对合肥的态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北伐有着强烈的渴望。东吴的根基位于扬州,这是他们未来可以扩展的后方基地。至于荆州,虽然对东吴至关重要,但它更多是为了防御而非北伐的出发点。因此,东吴一直没有像蜀汉那样主动从荆州发动大规模的北伐。赤壁之战后,东吴的扩张并不显著,直到完全控制荆州并征服山越之后,东吴才迎来了力量的飞跃。因此,孙权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投入十万兵力进攻合肥,明显反映了他渴望进军中原的雄心。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东吴在北伐中投入了大量兵力,为什么却长期收效甚微呢?

首先,孙权自身的指挥能力有限,尽管在他手下也有如诸葛恪等能将,但在面对曹魏的名将时仍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吕蒙、陆逊这些优秀的将领,他们在对外作战时也只能取得局部胜利。比如,石亭之战后,陆逊就及时收兵,以免再继续冒险。

除了指挥官的问题,东吴军队本身也存在不少弊端。吴军的骑兵数量极少,作战时严重依赖水军。与北方军队相比,骑兵在吴军中的比例非常低,估计不超过2%。根据历史记载,东吴军队的部队配置通常是两千兵员配备五十匹战马,只有在少数功臣如周瑜、吕范等将领身上才有所不同。孙权甚至曾打算从辽东补充战马,这足以反映出东吴对骑兵的奇缺。

此外,东吴军队的战术依赖水路,这也是其弊端之一。为了依托舰队的机动性,东吴军队一旦离开舰队就很难作战,进攻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虽然其他军队也有依水而战的传统,但东吴军队却高度依赖这种战法,导致他们在其他战场上处于劣势。

然而,造成东吴作战疲软的深层原因,还是在其军制上。东吴实行的部曲领受制度,使得许多有功将领获得了自己的部队。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将领们的忠诚,但也导致了军队的分散和私有化。尤其是部曲世袭制,使得军队逐渐变成了家族的私有财产,战斗时将领们不得不顾及自己的利益,难以全力以赴。

曹魏则没有实行这种制度,部曲并没有世袭的特点,使得魏军能保持更高的战斗力和指挥统一。东吴的这种制度不仅使得军队的战力下降,还导致了军队的“私有化”,将领们往往更关心自己的家族利益而非国家利益。

再者,东吴的“奉邑制”和“复客制”进一步加剧了军队的私有化。功臣们往往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土地和人口,用以养活自己的私兵。这使得许多将领不仅依赖家族财富,还会利用私人武力获取更多利益,甚至会让军队为自己服务,而非为国家作战。

这一制度的后果在外征时尤为显著。东吴的将领们往往不愿意在外征中冒险,尤其是面对损失时,他们更倾向于保留实力,避免损失。这种局面使得东吴的对外征战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决心,也导致了长期的失败。

在合肥之战中,孙权也未能完全克服这些问题。他的十万大军,尽管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面对曹军精锐的张辽,最终未能攻克合肥城。孙权虽然信心十足,但战斗中却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城外被张辽精兵击退,内部又爆发了疫情,最终孙权不得不选择撤退。为了保全自己的颜面,他亲自担任殿后,但仍未能逃脱困境。

在撤退的过程中,孙权遭遇了曹军的突袭,险些被困在合肥城外,幸得东吴将领拼死抵抗,才为孙权争取了时间。最终,孙权成功逃脱,但这场战役无疑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第二次合肥之战的失败,给东吴的对外战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孙权全力以赴,但最终未能取胜,这也影响了他未来的军事决策。经过这场失败,孙权再也没有再度发动对合肥的进攻,甚至多年来都没有进行过类似规模的北伐。

然而,历史并没有就此停息。曹操虽然暂时远征西方,但东吴依然面临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威胁。面对即将归来的曹操,孙权不得不为可能的冲突做好准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当胜利的号角响彻华夏已整整八十载春秋,战火硝烟虽已远去,但抗战精神所铸就的精神丰碑却日益巍峨。在民族...
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重点推荐...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匾额被挂上紫禁城的城门,这座昔日皇家宫殿厚重的正红宫门,自明永...
原创 1... “你为什么要反对政府?你是不是共产党分子?” “我不是共产党人,但我坚信革命的力量。蒋介石背叛了...
原创 美... 自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已经过去了32年。这32年的历史,若从中国...
原创 日...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悠久的历史不仅造就了辉煌的文化,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迹。...
原创 1... 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这样您不仅可以方便地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还能...
原创 1... 这是一组由日本人在1924年拍摄的珍贵老照片。当时,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日本政府派遣了...
原创 徐... 1368年,经过群臣多次的请求,朱元璋终于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被后人称为...
清风荐读丨无心者公 无我者明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宋代官员李元弼在《作邑自箴》中写道:“临事当无心,无心则...
均田崩,府兵亡,募兵兴,藩镇起... 长安城,寅时的晨鼓穿透薄雾。朱雀大街旁,身着戎服的府兵踏着整齐的步伐汇向指定坊角,点卯官的声音在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