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是古代中国最为残酷的刑罚之一,专门用于惩治那些犯下大逆不道或罪大恶极的罪犯。在清朝长达260年的时期里,无数罪人死于此刑,但其中有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成为了这一残忍酷刑的历史记录保持者。她被割下了整整3650刀,但直到死亡,始终没有发出一丝呻吟,甚至在死前,她还曾带着讥讽的笑容,嘲笑当时的嘉庆皇帝。
这位英雄般的女子便是王囊仙,她是清朝嘉庆年间布依族的传奇人物。自幼,王囊仙便显现出非凡的才能,除了通晓布依族的巫术,可以用她的法术为百姓治病之外,她的武艺也相当高强,而她那出众的容貌更是让她在人群中独树一帜。布依族的人民称她为“囊仙”,在布依语中,意指仙姑,足见她在民间的声誉。
王囊仙的美貌在流传的民间故事中被描绘得如诗如画。民间长诗《王仙姑》中提到:“阿从(王囊仙的小名)长大像花样……长得更比山茶花漂亮。后园竹叶好看,没有阿从眉毛弯。盘江河水清又清,抵不上阿从眼睛明。”可见,王囊仙的容颜不仅令人惊叹,也仿佛与自然界的美景相媲美。
嘉庆初年,清朝朝廷腐败,官吏和地主的剥削,使百姓的日子愈发艰难。差役士兵的勒索,更加剧了民众的困苦。此时,王囊仙并没有仅仅关注自己,她不但继续治病和祈福,还通过巫术的方式暗中鼓动人民反抗暴政。在她的鼓励下,布依族的人民终于决定起义。
1797年(嘉庆二年),王囊仙领导布依族人民在南笼府发动反清起义,号召自己为“皇仙娘娘”,一时间,起义军人数最多时达到数十万人。义军迅速攻占普坪、贞丰、兴仁、兴义等地,甚至直逼贵阳。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各族人民纷纷响应,义军气吞万里,清朝朝廷为此大为震惊,急忙调集重兵镇压。
义军与清军的激烈战斗持续了数月,王囊仙作为领袖英勇奋战,她的身影常出现在最前线。然而,由于义军武器远远不敌清军的装备,最终,义军被击溃。当义军营寨被攻破时,义士们毫不畏惧,纷纷投入熊熊烈火之中,誓死不降。王囊仙因疲惫不堪,被活捉,随后与其他几位义军首领一同押送至北京。
关于王囊仙被擒的经过,有不同的记载。某些史料提到,王囊仙在清军攻占洞洒时,见大势已去,选择自焚。然而,另一些记载则称,她是被当地的勇士们合力捕获。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证明她在最后的抵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
1797年11月7日,王囊仙被押至北京,并公开执行凌迟。依照清朝的刑法,面对她这样的“谋反大逆”重犯,凌迟成为了唯一的死刑判决。历史记载称,王囊仙在被割下3650刀时,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变化,甚至带着一丝讥讽的笑容嘲笑嘉庆皇帝,直到她死去。她的英勇和气节,让后世对她充满敬仰。时至今日,每年三月三,洞洒村依旧会举行祭山和纪念王仙姑的活动,以表达对她的敬意。
被捕后的王囊仙,清廷对她非常重视,专门将她镣铐加身,并派重兵护送她至北京。每当她经过一省,地方官员必须亲自迎接和交接,以示重视。她的行程被严格监控,并且相关官员需要上奏报备,显示出清廷对她的关注程度。
关于王囊仙是否亲自参与战斗,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史料没有提到她直接上阵杀敌,但民间传说则普遍认为她武艺超群,英勇杀敌。即便有些史料未明确记载她的战斗经历,许多后来的研究也确认了她的领导力和勇气。在一些地方志和民族文化的资料中,她被描绘成一位带领队伍进行战斗的女将,展现了她非凡的军事才能。
虽然王囊仙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宗教信仰和巫术鼓舞士气,凝聚民心,但她在战场上的领导和英勇同样为她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她的故事,不仅在布依族人民中传颂,也引起了其他民族的关注,正如法国的贞德一样,王囊仙作为一位年轻女性,勇敢地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为人民争取自由与尊严。
参考资料:周春元,《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