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辞录》中,四川总督刘秉璋的第四子刘体智曾记载过一则关于李鸿章家族的事情,言辞中极为讽刺:“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这段话不仅对李鸿章将女儿嫁给张佩纶的婚事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还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刘体智与李鸿章一家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李鸿章与刘秉璋是挚友,李鸿章的养子李经方也娶了刘秉璋的女儿,因而两家一直有着亲密的联系。
刘体智从小便在李鸿章家中的私塾读书,和李家关系密切。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刘秉璋在任浙江巡抚期间,中法战争爆发,刘秉璋在临终前交代了后事,特别提到若自己因战死,年纪较小的儿子刘体智与其兄弟将被送交给李鸿章照料。刘体智年幼,便是其中的一员。因此,刘体智与李鸿章家的关系可以说是亲近无比,但为什么他会对李鸿章将女儿嫁给张佩纶如此不屑呢?
其实,当时社会上不少人都对这桩婚姻产生了质疑和讽刺。李鸿章虽然年长张佩纶二十岁,但他直到四十多岁才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弥补这一晚育的遗憾,李鸿章甚至将自己的侄子李经方过继为养子。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出生于1866年,嫁给张佩纶时她22岁,而张佩纶已经40岁,且是第三次结婚。这种年龄上的巨大差距以及张佩纶的婚史,使得这桩婚事难免引来旁人的嘲讽。在古代,特别是在清朝,年龄差距如此大的婚姻本就十分罕见,更何况李菊藕的丈夫已经有过两次婚姻经历。
在1888年张佩纶与李菊藕的婚礼上,刘体智年仅十岁,虽未参与婚礼,但也目睹了这一切。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曾这样记载:“戊子十一月七日,合肥使幼女嫁张佩纶。张年四十,已三娶;幼女年二十,敏而能诗,合肥爱之。”这里的“合肥”指的正是李鸿章。事实上,张佩纶确实已年满40岁,但李菊藕并非20岁,而是22岁,这点在历史上时有误解。
那么,为什么李鸿章会将年纪相差如此之大的张佩纶作为女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李鸿章非常赏识张佩纶的才华。张佩纶才智出众,年轻时便以神童之姿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2岁时,他成为举人,23岁考中进士,26岁担任翰林编修,27岁升任翰林侍讲,之后更成为李鸿章的幕僚。
张佩纶为人胸怀壮志,心系国事。他不仅时常上疏朝廷,提出有益的改革建议,还被视为清流中的佼佼者。不过,尽管如此,张佩纶却未能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反而在中法战争爆发后,被调派到福建督办海疆事务。这一决定本身就颇为荒谬,毕竟张佩纶并非军事出身,他的很多建议未能被采纳,最终他因失误导致福建水师在马尾港的战斗全军覆没,进而遭到了慈禧太后的严厉处罚。
尽管如此,张佩纶并未因此丧失所有机会,1888年,他从边疆回京后,李鸿章便动了让他娶女儿的念头。虽然张佩纶已经年过四十且有过两次婚史,但他的才华和清正的形象依旧让李鸿章极为看重,因此无视他年龄的偏差,决定将李菊藕许配给他。
另一方面,李菊藕未婚多年,也有其独特的原因。李菊藕作为一个才女,擅长诗文,眼光自然高远,常常难以被寻常男子打动。她的婚姻可能也与她自己的选择有关。有人猜测,她早已对张佩纶倾心,可能是在张佩纶未丧妻时便有所暗许,毕竟张佩纶的才华是无人能比的。再者,李菊藕未婚或许也和当时李鸿章的声誉有关,许多适龄的男子可能并不愿意与李鸿章结亲,导致她的婚事一拖再拖。直至张佩纶丧妻并处于事业低谷,李鸿章便再也不愿让女儿继续单身。
尽管年龄悬殊,这对夫妻婚后却过得十分幸福,张佩纶对李菊藕多有记录,显示出两人互相欣赏,生活充满了情趣。张佩纶在其《涧于日记》中常提到李菊藕,言辞中充满了对妻子的赞美与爱意。婚姻中的甜蜜并未延续到官场上,张佩纶因与李经方发生矛盾而遭到弹劾,最终被光绪帝遣返回故乡南京。
尽管张佩纶在官场的遭遇不顺,但李鸿章仍曾为他谋取过一些职位。然而,张佩纶始终未能获得满意的官职,最终携妻李菊藕返回南京,直至1903年因病去世。李菊藕则于1912年去世。两人婚后共育有一子一女,子为张志沂,女为张茂渊。张茂渊便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姑姑,而张志沂则是张爱玲的父亲。虽然当时这桩婚姻备受嘲笑,但正是因为它,才为后来的才女张爱玲的诞生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