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0
数日后,东突厥始毕可汗派来的使者康鞘利也来到了晋阳。
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始毕可汗的书信和一千匹战马。
始毕在信中表示,他愿意发兵助李渊入关,出兵数量任由李渊确定。
李渊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接受了始毕的书信。
但那些战马,他却只买了一半。
部下都不理解,我们现在不是缺马吗?为什么不全部买下来?
李渊笑着对他们说:胡人性贪,如果看到我们急于买马,可能就会坐地起价,到时我们就买不起了,我故意少买一点,让他们知道我们手里没太多钱,反而对我们有好处。更何况,他们马都带过来了,难道还会再牵回去吗?最后还不是只能赊给我们……
这就是李渊的精明。
我觉得,如果精明跟台风一样分级别,那李渊至少是十八级!
康鞘利在突厥有一定地位,本着“上级喝一口,下级干三杯”的交际原则,李渊当然要派一个更重量级的部属回访突厥。
这个任务,他交给了司马刘文静。
临行前,李渊特意叮嘱刘文静说:我之所以要向突厥请兵,只是想让他们表示一个态度,以免刘武周勾结他们祸害晋阳。所以他们来数百人意思一下就够了,不必太多,多了对中原的生民百姓没有好处。
事实上,李渊的队伍中此时已经有了突厥人的身影——只不过,他们来自更远的西突厥。
六年前,西突厥处罗可汗在内部斗争中失败,被迫逃亡隋朝,跟随他一起来投的特勤(特勤为突厥官职)阿史那大奈被安置在楼烦(今山西静乐),由于楼烦靠近晋阳,阿史那大奈也带着部众加入了李渊的队伍,成为李渊麾下一员骁将——后来,他被赐姓“史”,名字也变成了史大奈。
公元617年七月初五,李渊在晋阳召开誓师大会,当众公布杨广的罪状,宣称自己将进军长安,废昏立明,迎代王杨侑为帝,实现复兴大隋的伟业。
之后他以年仅十五岁的四子李元吉为晋阳太守,留守晋阳,自己和李建成、李世民一起率甲士三万南下。
这段时间,由于刚刚起兵,一切尚未走上正轨,各种事务极为繁杂。
大到政治军事,小到没事找事,李渊样样都亲力亲为,每天都从凌晨忙到零点,几乎没有任何空闲,连上厕所都恨不能有人代劳。
李建成、李世民劝他不必这样辛苦,应该把一些不太重要的事委派出去。
李渊正色道:启基创业,未有无功而得帝王者也。吾生自公卿,长于贵戚,少年所为,晏乐从容。饥寒贱役,见而未经,险阻艰难,闻而未冒。在兹行也,并欲备尝。如弗躬亲,恐违天旨——开创基业,从来没有不付出而成为帝王的。我出生在公卿之家,成长于权贵之中,少年时的所作所为,都是安逸享乐、从容自在,饥饿寒冷、卑贱劳役,只是见过却没有做过,艰难险阻,只是听说而没有经历。此次南下关中的行动,我想要将之前未曾品尝过的辛苦都体验一番。如果不这么事必躬亲,恐怕有违天意。
总结起来就是:不是他要吃苦,是老天要他吃苦。这不仅是吃苦,也是为了弥补……
三天后,李渊大军抵达西河。
他在那里慰劳百姓,赈济贫民,凡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授予散官的职务,对当地贤达则亲自一一接见,一边通过交谈了解对方的才干,一边手写委任状,一天就任命了千余人——感觉这个似乎有点夸张了,就算三分钟见一个人,不吃不睡也见不了那么多。
之后李渊命部将张纶经略离石(治所今山西吕梁离石区)等郡,自己则率主力继续进军。
从西河出发不久,他遇到了李密派来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