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皇位争夺向来异常激烈,因为无人愿意轻易放弃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皇位不仅代表着尊贵,更意味着掌控天下的巨大权势。因此,凡是被视作威胁皇帝统治的人,往往在新帝登基后命运多半凶险,难有好结局。
然而,在大明王朝,却有一位例外,他就是朱瞻墡,朱高炽的儿子,也是朱瞻基的弟弟。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曾三度面临登基的契机,但都坚决拒绝了这份权力。朱瞻墡的经历充满戏剧性,却能安然终老,令人不禁好奇他的故事,下面便一同来细细探寻他的波澜人生。
在整个大明王朝历史中,朱瞻墡无疑是最擅长明哲保身的皇族之一。众所周知,朱棣与皇后徐氏感情深厚,早年的皇子多由徐氏所生,而朱瞻墡自出生起,便注定与皇位无缘。朱元璋在世时明确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强调嫡子中最年长者继承皇位。
虽然朱瞻墡也是嫡子,但他排在几个哥哥之后,即使朱瞻基早逝,他也无法继承皇位。或许正是这种严格的家规和长幼分明的教育,使得朱瞻墡从小就深知自己的位置,从未对皇位心存妄念。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对这个长孙宠爱有加,正所谓“隔代亲”,而且朱瞻基的长相、气质也极似朱棣。朱棣的厚爱预示着朱瞻基必将继承皇位。然而,朱瞻墡出生时,朱棣已登基称帝,这也注定了他的命运轨迹。
朱瞻墡自幼聪颖,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刚继位便册封他为襄王。尽管身为太子朱高炽的嫡子,朱瞻墡在永乐年间的存在感却极低。原因在于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并不稳固,朱高煦一直虎视眈眈,觊觎不放。
因此,朱瞻墡作为皇子,表现得极为低调,在朱棣面前更远不及朱瞻基受宠,这些都预示着他必须小心谨慎地处世。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为稳住朝局并防止朱高煦乘机篡位,朝中多方运作下,朱高炽终登帝位。朱瞻墡作为皇后的嫡子,天资聪慧,深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宠爱。依照大明规定,封王的皇子应返回封地,但朱瞻墡却被特许留在京城。
这一时期,朱瞻墡的生活最为安逸。在京城中,有皇帝和太子把持权柄,他只需做一位吃喝玩乐的闲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朱瞻墡未曾预料到,这份安闲并未持续太久。
众所周知,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便去世,而此时太子朱瞻基恰好不在京城,朝廷再次陷入混乱。皇后张氏与大臣们商议后决定,委托朱瞻墡在几位重臣辅佐下代为监国,待朱瞻基速回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有一条不成文规矩:非储君不得监国。朱瞻基刚回京时,朱瞻墡即退回本位。朱瞻基对弟弟信任有加,朱瞻墡在监国期间秉持本分,除紧急政务外,均迅速上奏朱瞻基,只有刻不容缓时才自行决断。
朱瞻基登基后,朱瞻墡也立即奉命回到封地,未表现出对京城权力的留恋。
不久,朱瞻墡首次卷入皇位漩涡。朱瞻基突然驾崩,而太子朱祁镇仅有九岁。朝中开始出现声音,认为太子年幼,国家恐存不稳,应由朱瞻基弟弟朱瞻墡即位。兄死弟及符合法统,当时太后张氏健在,多数大臣为讨好她而倾向支持朱瞻墡。
然而得知此消息的朱瞻墡心惊不已,立刻上奏称自己才疏学浅,无法继承皇位。远在长沙的他彻夜难眠,担心皇权更替的风暴会席卷自身。
关键在于张氏态度,若她拥立朱瞻墡,朱瞻墡无疑将踏上皇位。可张氏毅然支持幼主朱祁镇即位。
不过,作为代价,朱瞻墡被调往襄阳封地,这个表面上的处罚实际上无伤大雅,朱瞻墡欣然接受,整装赴襄阳。
此后,为避免得罪幼主,朱瞻墡更加低调,尽量不干政务,安心度过自己的闲王生涯。
若说朱瞻墡无能,显然不符事实。试想张氏二儿子尚在京城,却未让年长者监国,反让朱瞻墡掌权,足见其能力受认可。朱瞻基对弟弟也赋予重任,这无疑印证了他的才干。
然而,朱瞻墡的平静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大明局势骤变。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国不可无主,身为皇叔的朱瞻墡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显示了他在朝臣间的威望,能作为皇位最大威胁却能善终,正是朱瞻墡一大本领。
朱祁镇的儿子仅两岁,立幼子为太子极为荒谬,极易引发太后干政与权臣专权。
朱瞻墡在所有藩王中最为合适,他是朱瞻基亲弟弟,且能力卓著,非一般藩王可比,他亦有监国经验。
这次他距离皇位最近,却并未感到喜悦,反而更加惶恐不安。和上次相同,他第一时间上奏,明确表示对皇位毫无意愿。
为了让众人转移视线,他还提出方案,建议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朱见深为太子。
朱瞻墡再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不久朱祁镇被救回,但未复位为帝,仅封为太上皇。朱瞻墡得知后连忙上奏,劝朱祁钰宽待朱祁镇,毕竟那是他的哥哥。
然而朱祁钰不愿立朱祁镇子嗣为太子,病重之时因无继承人,朱瞻墡又被推上前线,但此时他已年过半百。
紧接着朱祁镇发动兵变重新夺回皇位。起初他对曾几乎登基的叔叔心存戒备,但得知朱瞻墡多次支持自己,态度随即转变,不仅赐予奖赏,还与他共进晚宴。
自此,朱瞻墡波澜起伏的一生得以善终。无论是朱祁镇还是后来的朱见深,都对他尊敬有加。他成为大明历史上待遇最优厚的王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