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国民党军76师收到一份机密情报。根据信息显示,这将是一场出其不意、打击日军的绝佳机会。师长王凌云迅速反应,立即派遣一支“敢死队”秘密潜入无锡城,准备对敌人发动突袭。然而,他们没料到的是,无锡城的城门被日伪军严密把守,所有进入城内的年轻人都必须接受严格搜身。王凌云派出的队员也未能幸免,他们藏在绑腿里的枪支被一名日伪军发现,现场顿时紧张起来,双方脸色骤变,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究竟能否成功潜入城内?袭击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1938年9月17日,宜兴县内,几名国民党士兵匆匆赶入76师师长王凌云的营帐,脸上写满焦虑与决心,仿佛有什么重大事件即将发生。此时,王凌云正在思索如何扰乱日寇的部署,阻止其推进步伐。自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许多地区已沦为日军的蹂躏之地。到了同年11月,日军已突破国军第二道防线,11月25日,无锡城陷入敌手。
日军占领无锡城后,对城内百姓施以惨无人道的暴行。成千上万无辜百姓被屠戮,六万多间房屋被焚毁,整个无锡城犹如炼狱一般。想到这里,王凌云愈发忧心忡忡。日军的肆虐已毫无底线,完全漠视中国百姓的生命安全。无数同胞惨死,引发了国人深深的愤怒和复仇心。王凌云暗自期盼,若有机会反击,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的教训,那该多好。
正如俗话所说“瞌睡送枕头”,机会终于来了。密报显示,日军将于9月18日上午在无锡城内召开动员大会,届时高层指挥官将悉数出席。王凌云看到密报,脑中已有了计策,立刻召集副官王俊卿和连长李春标等人,将密报传递给他们。
王俊卿和李春标是76师各连队中挑选的精锐战士,组成了几十人的“敢死队”,一直在孝丰、长兴、宜兴等地开展游击战,利用太湖、滆湖以及无锡、常州周边复杂的泥沼和港汊地形对日军发起突然袭击。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让日军防不胜防,令其士气大受打击。
队员们依次阅读密报后,都认为这是一次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的良机。他们清楚,师长召集他们是要秘密潜入无锡城,针对日军发动突袭。“此行危险重重,生命难保,务必谨慎行事。”他们互相叮嘱。
“请师长放心。”队员们表示,此次任务重点不在于消灭多少敌兵,而是刺杀那位日军高级指挥官。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只要将领倒下,敌军整体战斗力必然大减。
“进入城内切忌轻举妄动,牢记使命。”当天,王俊卿立即召集敢死队成员,详细部署任务计划。简短动员后,他们伪装成普通百姓,分批次向无锡城方向出发。
“应该是小刘他们已经进去了。”王俊卿与李春标等人远眺城门,没见到熟悉身影,推测他们已顺利潜入。观察发现,日军并未在城门设立正规哨兵,只安排了几名日伪军守卫,负责盘查过往行人。
检查原本宽松,但当王俊卿一行临近时,突然变得严厉起来。日伪军对中青年男性进行全面搜身,检查衣袖、口袋和包裹等可能藏匿武器之处。很快轮到王俊卿,他将手枪藏于绑腿处,面上装作轻松,内心却紧张异常。
按惯例,日伪军先摸索王俊卿的衣袖和口袋,当王俊卿以为安然无恙时,那名士兵却伸手摸向他的绑腿。跟在后面的队员们都屏息凝神,心跳加速。王俊卿内心一颤,感受到危机临近。
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混账东西!”那名士兵怒吼着,狠狠扇了王俊卿一巴掌。王俊卿大脑一片空白,周围突然出现更多日军,他们缓缓走来。日伪军触摸到藏枪的硬物,脸色骤变,手微微颤抖。短短几秒钟,双方内心波涛汹涌。
王俊卿身后的队员紧张地把手放在藏武器处,准备随时开战。即使无法完成刺杀,至少也要让这些凶残的日伪军付出代价。王俊卿心中同样打定主意,不惜一切代价拼死一搏。但如此一来,城内的同志们或将陷入更大危机,任务恐难完成。
正当他犹豫时,局势突然出现转机。
“你这狗东西,见到日军不知敬礼?”那名日伪军一脚踹向王俊卿的腿,让他踉跄几步。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揭穿手枪藏匿的秘密。王俊卿见对方对自己使了个眼色,顿时恍然大悟。
他连忙对着日军敬礼,低眉顺眼,表现出委屈和顺从。这一举动巧妙讨好敌军,原本冷峻的日军也随即恢复了骄傲轻松的态度。“还不赶紧滚!”日伪军趁机巴结日军,王俊卿一行终于获准进入无锡城。
其他队员也纷纷模仿王俊卿,向日军不断鞠躬。在日伪军的护送下,他们成功潜入城内,表面看似各走各路,实则最后在一条偏僻小巷汇合。
刚集合不久,一道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不管你们是哪队的,如果想在明天大会捣乱,绝对不允许。”王俊卿回头一看,正是之前搜查他们的那名日伪军。
王俊卿瞬间涌现杀意,这人显然识破了他们的身份,知道他们的计划。若消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你们若继续行动,即便杀了几个鬼子,逃出去了,城内必将再起腥风血雨,日军绝不会罢休。”那人的警告让王俊卿清醒过来,而接下来的话更让他感到震惊。
“鬼子刚刚加固了城内防御,设立了多个关卡和哨兵。我没有揭发你们,是想保全你们性命,更希望保全更多百姓的命。”王俊卿等人站立沉思,默默审视这番话。
果然,城内戒备异常严密。看来这名日伪军并非铁杆日军拥护者,或许是迫于生计无奈,亦或是心存善念。他的言行在当时那个纷乱年代显得格外珍贵,也合乎民族大义。
“行动取消,马上撤离!”王俊卿下令。一行人失望地返回驻地。虽然未完成任务,但他们还是带回了一些“战果”。
回程途中,队伍在小路上遇见几名孤立无援的日军。心中积郁难消,他们二话不说将其生擒带回,准备审讯。
多年后,王凌云回忆起这次行动仍心有余悸,未对未完成任务的王俊卿等人进行责罚。因为不久后,他又获悉敌军加强城防的密报,及时派人追赶“敢死队”。自己则在营帐内焦虑不安,幸亏事情没有恶化,还得益于那名心存良知的日伪军。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论站在哪一方,只要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皆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