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皇太极是大清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位皇帝。尽管他没有称清太祖,但他实际上是大清的奠基者,是大清建立后的第一任皇帝。而清太祖努尔哈赤虽自称太祖,实际上并未继承过皇位,他仅建立了后金,称号为“大汗”。
由于皇太极曾在汗位上执掌多年,最终才登基称帝,这也导致了他后宫中妃嫔的称呼体系相当复杂且杂乱。例如,皇太极的发妻钮祜禄氏并未被追封为皇后,而是以“太宗元妃”称呼。另一位继妃乌拉那拉氏,尽管为皇太极生下了长子豪格、次子洛洛,以及长女敖汉固伦公主,却未被封为皇后,而只是称为“太宗继妃”。真正由皇太极亲自册封的皇后是博尔济吉特·哲哲,哲哲刚入宫时只是一位福晋(平妻),直到天聪六年被封为中宫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后,哲哲被封为清宁宫中宫皇后,成为“崇德五妃”之首。
除此之外,皇太极的后宫还包括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妃嫔:如宸妃海兰珠,皇太极一生的挚爱,死后被追封为敏惠恭和元妃;以及第二次嫁给皇太极的娜木钟和巴特玛·噪,前者被封为麟趾宫贵妃,后者则被封为衍庆宫淑妃。至于顺治帝的生母,则最初是西宫侧福晋,后来逐步被封为崇德五妃中最后一位庄妃,并最终在顺治帝亲政后被尊为皇太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孝庄文皇后。
在皇太极的后宫体系中,无论是继妃还是“崇德五妃”所生的子嗣均为嫡子,而其他妃嫔所生的则为庶子。“崇德五妃”的地位显然高于其他妃嫔,除这些外,还有两位侧妃,其地位仅次于“崇德五妃”,也是后宫中非常重要的存在。令人疑惑的是,尽管这两位侧妃都为皇太极生下了子嗣,甚至包括皇子和公主,她们却都在生育后不久被迫改嫁。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呢?
其中一位侧妃叶赫那拉氏,出自叶赫部贝勒阿纳布家族,起初与乌拉部的喀尔喀玛成婚,为其生下了两个儿子。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哲哲恰好是叶赫部的金台吉的妹妹,算是与叶赫那拉氏有亲戚关系。叶赫部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时成为了敌对势力,皇太极的母亲便因此忧郁而早逝。随着后金统一女真,叶赫部被灭,叶赫那拉氏和丈夫成为俘虏,被编入后金的镶黄旗包衣。她在丈夫喀尔喀玛被杀后,被赠给皇太极为侧妃,并为其生下了第五子硕塞。
然而,尽管叶赫那拉氏为皇太极生下了儿子,却不久后便被迫改嫁。她的第三任丈夫是詹土谢图,曾是皇太极的侍卫,后来成为皇太极的重要信任之一。詹土谢图在一次狩猎中为皇太极救命,皇太极深受感动,将叶赫那拉氏嫁给了他。但詹土谢图并未为叶赫那拉氏生育子嗣。她的最后一任丈夫是轻车都尉纳喇·达尔瑚,最终她在达尔瑚家中过世。
从叶赫那拉氏的命运来看,女性在那个时代的命运几乎没有自主权,尤其像她这样的女子——被视作战利品,最终被一再“赠与”他人。即便她曾为皇太极生下子嗣,仍然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也折射出在帝王权力面前个体的无力感。
与此相对,皇太极的另一位侧妃乌拉那拉氏则要幸运得多。她来自建州女真,皇太极在征服乌拉部后将她纳为继妃,对她极为宠爱。乌拉那拉氏为皇太极生下了长子豪格。虽然皇太极宠爱她,然而面对大清的未来布局,皇太极还是最终选择了让博尔济吉特·哲哲担任大福晋,因为哲哲为皇太极带来了科尔沁蒙古的支持,而乌拉那拉氏的身份对他的事业帮助较小。
此外,叶赫那拉氏生的硕塞,尽管在其母亲成为侧妃时并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凭借战功,他仍被封为多罗承泽郡王。硕塞在顺治帝登基后被赐封为和硕亲王,且因在多尔衮摄政期间立下赫赫战功,顺治帝亲政后,硕塞成为帝国的重臣之一。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尤其擅长山水画。硕塞的死,早早地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令人遗憾。
天聪六年,皇太极娶了博尔济吉特氏为东宫侧福晋,她是扎鲁特部的公主。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刚入宫时,便位列后宫第三。她为皇太极生下了两位公主,一位封为固伦公主,另一位为和硕公主。然而,尽管刚开始受宠,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最终还是被皇太极改嫁。皇太极改变心意的原因可能是他对事业的追求,逐渐将精力投入到科尔沁蒙古的支持上,尤其是看重哲哲和布木布泰的地位。
在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被改嫁后,她便从大清的历史中逐渐消失。她为皇太极生下的两位公主,虽然出身较低,但依旧得到了一定的待遇。她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证明了宫廷内外女性在权力游戏中的脆弱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