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他,在博物馆“圈粉”12年
创始人
2025-09-23 18:34:31
0

新华社天津7月22日电(记者曾晋)正值大暑,天津博物馆里人流如织,二楼“耀世奇珍”展厅的玻璃展柜里“端坐”着瓷器、玉器、字画等文物。一位老人站在隋朝的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前,解说这个器型的典故、来历。从外形到特点,说到关键处,老人拿出手机轻轻一点,屏幕上跳出相关的图片,听众纷纷凑近。

天津博物馆二楼的“耀世奇珍”展厅。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72岁的韩彦岭在退休之后坚持在天津博物馆里做义务讲解,这已经是第12个年头。他腰背麦克风,衣着朴素,头发花白,一双眼睛炯炯有光。

“退休后,我想给自己找点事做,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天津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便报了名。”韩彦岭向记者讲述他成为天津博物馆公益讲解员的初心,12年来,对于讲解的文物内容和位置,他反复琢磨、打磨,以达到烂熟于心。

“讲文物,要照顾听众的感受,要让他们有所收获,而不是背书。”这些年来,韩彦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解方式。

韩彦岭对展厅内的文物位置和相关设施如数家珍,非常擅长利用展馆里的科技来辅助讲解,比如,在解说过程中,用电子屏放大图轴的细节,熟练调动画面位置,带着听众一起探寻《雪景寒林图》的美妙之处。

韩彦岭利用电子屏展示文物细节。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韩彦岭的讲解总是娓娓道来,话语清晰,极少停顿支吾,能够保证围在身旁的人们听清楚的同时,不显得嘈杂以至于影响到其他观看文物的观众。

“很多外省市来天津博物馆的游客,没准一辈子就来一趟,不能让他们白来。”韩彦岭说,“今年春节的时候,一位女生专门带着父母从上海过来,听完解说后对天津有了新的认识,对文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份“工作”对于韩彦岭来说,也是意义独特的。他说起一次经历,“有次说了很久,嗓子说不出声了,一个观众看出来了,一下从包里掏出一瓶水递给我,那时觉得很感动。”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听到他的讲解太幸运了!被老师圈粉了!”很多网友在网上写下他们的赞叹,甚至有听众带着家人专门来博物馆“堵”韩老师的讲解。

在韩彦岭身旁,还有位9岁的小志愿者,他专注地记录着韩彦岭的每一句话,已经开始准备讲解了。“这是我们团队里的一员,我的‘小徒弟’。”韩彦岭笑着说。

天津博物馆入门处。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现在韩彦岭还是每天准时出现在博物馆里,在腰上绑上麦克风,踱着步子,找寻着“渴求知识的耳朵”。像韩彦岭这样的志愿者讲解员们,用热情和知识,将文物变得生动有趣,让参观者在炎炎夏日里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抗战胜利80周年)探访潍县西... 7月22日,山东潍坊,民众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参观西方侨民集中营专题展览中的老物件。潍县西...
原创 东... 《史记》记载了周幽王通过烽火戏诸侯的事件来宠爱褒姒,废除王后和太子姬宜臼的权力,这一做法激怒了申侯。...
原创 1... 1996年夏季的一天,山东莱芜的一个宁静小村庄里,滕西远老人的家门口突然响起了敲门声。一群身穿警服的...
原创 假... 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日后持续为您推送类似精彩内容,同时也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
原创 日...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在历史长河的波澜中,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断思考与探讨。故事的主人公是徐福,他的...
原创 几... 1938年9月,国民党军76师收到一份机密情报。根据信息显示,这将是一场出其不意、打击日军的绝佳机会...
韩国申遗“全军覆没”,千年文化...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光明网】【中华网】【鲁中晨报】(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
原创 苏... 1991年深秋,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西班牙召开的中东问题国际峰会。然而,在这场关于地缘政治的聚会背后,一...
“舞之魅‘沪·疆’情”巡演走进... 9月21日,上海芭蕾舞团新疆巡演走进泽普县,将经典芭蕾艺术与木卡姆艺术巧妙融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震...
艺术的对话,从南到北|民生两馆... 为了让艺术爱好者在南北两地都能自在徜徉于艺术现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推出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