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同时也扮演了推翻清王朝的关键角色。他与清朝实际掌权者隆裕太后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两人之间水火不容,互不相容。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两人有机会见面呢?
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溥仪,他在1908年11月即位,年仅三岁。那时,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双双去世,他们在临终前指定溥仪为继位人。然而,这个年仅三岁的孩子对于政务毫无了解,每天的大小便都需要太监和宫女的照料。即便继位,他也只能无助地哭泣。溥仪显然无法承担起治国理政的责任。为了弥补这一空缺,溥仪的父亲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负责国家政务。
这一决定让不少历史学家感到疑惑。在宪政呼声日益高涨、革命党接连起义的背景下,让一个年幼的皇帝继位,似乎给外界传递了“大清朝已经无人可用”的信号,这无疑会动摇民众对清朝的信任。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当时直接让载沣接任皇帝,或许清朝还能多挣扎几天。这也成了人们普遍的猜测。
果不其然,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局势迅速动荡,袁世凯复出,北洋军的将领们在关键时刻对清朝的命令置若罔闻,他们忠于袁世凯而非朝廷。袁世凯暗中与南方革命党势力接触,清朝的统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宗社党本应在这时成为清朝的重要依靠,可惜关键时刻,革命党人给予了袁世凯大量支持,接连暗杀了宗社党最硬的骨干,诸如良弼等核心人物。那些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清朝高官,为了避免身陷险境,也纷纷选择了附和革命力量,载沣最终选择彻底退场,甚至宣布解散皇族内阁,退出了政坛。
载沣把国家的重担抛给了隆裕太后,期望奇迹出现。隆裕太后,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女,肩负着延续清朝的希望。她同样渴望成为一位像姑妈那样的女强人,扭转乾坤。但命运并不眷顾她,民主浪潮汹涌澎湃,她只能眼睁睁看着清朝走向灭亡,束手无策。
1912年2月,在武昌起义爆发四个月后,袁世凯在南方政府的压力下,与隆裕太后签署协议,宣布溥仪逊位。这四个月的时间,发生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情,其中之一便是孙中山再次进京。
孙中山一生中多次进京,这座古都与他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1894年,时年38岁的孙中山带着救国之策和改变中国的雄心,第一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当时,作为一名医学生,他已经开始关注政治。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清政府腐败无能,仿佛一位重病的患者,命悬一线。
孙中山目睹这一切,焦急万分。他为这位垂死的病人开出了一剂药方——一封长达十几页的《上李鸿章书》,其中详细阐述了欧洲列强崛起的根本原因,认为其制度的先进性远比武力强大更为关键。他坚信,只有借鉴西方先进的体制,实施改革,才能让中国重新站立。
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孙中山要想将这个建议传达到清廷,困难重重。面对慈禧和光绪,他根本不可能见到面。因此,他选择了通过与李鸿章的关系,将书信送到李中堂手中。经过介绍,孙中山终于在1894年6月拿着盛宣怀的介绍信,准备面见李鸿章。
然而,命运并没有站在他这一边。那一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李鸿章焦头烂额,急需处理朝鲜的局势,而日本则乘机派兵进攻。李鸿章的心神早已被朝鲜问题占据,根本无暇理会孙中山的信件。即便有盛宣怀的推荐,孙中山最终也没有机会亲自见到李鸿章,只能将书信交由他人转交。可惜,信件像泥牛入海,李鸿章并未作出回应。孙中山的这次进京,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深深触动了孙中山,让他意识到,指望清廷自我改革几乎是痴人说梦。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也成了他立志推翻清朝的动力之一。经过多次挫折,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清朝被推翻,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清朝的灭亡并非完全由革命党直接推翻。事实上,革命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他借助革命党的力量,迫使隆裕太后交出政权。孙中山为了避免政治纷争,在1912年2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将大权交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一度在这一年内心得意,逐渐为称帝铺路。虽然他深知自己曾是清朝的旧臣,名声不佳,且与孙中山相比差距较大,但他依然隐忍低调,打算通过“伪装”进步人士来为未来的帝制复辟铺路。
在民众的强烈支持下,孙中山选择了妥协,将总统职位交给了袁世凯。为了安抚舆论,袁世凯特意邀请孙中山进京相见,表示尊重。1912年8月24日,时隔八年后,孙中山再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当晚,袁世凯为孙中山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并多次赞扬孙中山的伟大。
在与袁世凯的多次会谈后,孙中山认为袁世凯真心拥护共和制度,因此公开宣布退出政坛,专注于铁路建设,并接下了“筹划全国铁路全权”的职务。与此同时,袁世凯内心的帝王梦早已悄然萌动。
然而,这时的孙中山并未再有时间去见一个已经失去权力的太后。毕竟清朝已经覆灭,隆裕太后既不再掌握政权,也没有任何官方职务。即便两人会面,孙中山也只会以西方文明礼仪来应对,而非如传统中的跪拜礼。若真有见面,那时的隆裕太后也只能点头示意,无法再施加任何威慑力。
隆裕太后对清朝的覆灭无疑心情沉痛,内心对孙中山的仇恨也在不断积累。最终,在清朝灭亡一周年之际,隆裕太后去世,年仅45岁。她与慈禧太后的命运相似,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挡。即使慈禧复生,也无法逆转大势。
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落幕,也见证了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