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的等级是根据“冲、繁、疲、难”四个字来确定的。具体来说,岗位的等级由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四个类别区分。也就是说,岗位职责越繁重、内容越复杂,所占字数越多,其职权和职责也就相应更大。
在仕途的晋升上,官员往往需按顺序逐步晋升。简缺的官员可以升任中缺,中缺的官员有机会晋升为要缺或最要缺。由于知府、知州、知县这些官职有明确的“缺”分类,因此,即便品级相同,职务之间仍然存在等级差异。
然而,知府以上的道员就没有“冲、繁、疲、难”的分类,那么同为正四品的各分巡道、分守道、专职道又是如何区分等级的呢?在这里,我将不再重复早已讨论过的关于道员设置的细节,如果您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按清代官制,道分为守道、巡道、专职道三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被称作“专管关税道”的特殊道,即直隶天津海关道,但由于该道只有一个缺,属于特别的情况,所以这里不再详细讨论。
清代中期,全国共有93位道员,其中包括20位分守道、72位分巡道,以及1位专管关税的天津海关道。分守道和分巡道的主要区别在于,分守道是由布政使司派驻某地的官员,主要负责驻守与管理;而分巡道则是由按察使司派遣的巡查官员,专门负责巡察与检查地方的事务。前者通常主管财政和钱粮,后者则主要负责刑事与法律事务。
不过,到了乾隆时期后,分守道与分巡道的职能差异已经变得模糊,工作内容和职责逐渐趋同。因此,现在很难从工作职责上明确区分这两者的差别。至于专职道,顾名思义,它们负责特定领域的事务,例如粮储、河道、盐政、邮驿和茶马等。而其中,河道专职道尤为重要,它通常需要具备精湛的水利管理知识,担任此职的道员一般都是治河的专家。
无论是守道、巡道还是专职道,从乾隆十八年开始,它们的品级统一为正四品,地位居于知府与按察使之间,属于省级的高官。然而,即使品级相同,官员的职务和实际权力依旧存在差异,因为不同的“缺”和兼衔会直接影响官员的政治地位与实际权限。
如前所述,道员没有“冲、繁、疲、难”的分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依据各道员职掌的差异,依然可以看出一定的优劣之分。从道员的设置来看,边疆省份的道员数量往往较多。比如,甘肃省就设有平庆道、驿传道、巩秦阶道、宁夏道、西宁道、凉庄道、肃州道、安西道等8个道。相比之下,经济较发达的中原省份如江西、安徽、浙江等地,设置的道员较少,数量从2员到6员不等。显然,经济发达的省份道员数量较多,反之则较少。
道员的“缺”分类分为请旨缺、中缺、简缺三种类型。那些属于“请旨缺”的道员,通常由军机处提名,并由皇帝亲自钦点。与之相比,中缺和简缺的道员则是由地方督抚或吏部推荐,整体来说,这两类道员的任职要求较低,权力也相对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道员是否属于“请旨缺”完全取决于其所任职的区域。例如,江苏的苏松道、浙江的杭嘉湖道等都属于赋税重地,因而要求道员的政治水平和能力较高;再如甘肃的宁夏道、陕西的潼商道,因地处要冲,任命这些道员时同样需要严格挑选。
就像知府、知州和知县一样,道员的晋升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是从简缺升至中缺,再由中缺升至请旨缺,最终可能晋升为按察使。所有道员中,粮道的职位具有特殊性。并非每个省份都设有粮道,只有那些与漕运相关的省份才会设立此类道员。粮道官员由两方面管理,既受地方督抚节制,也需接受漕运总督的监督。由于漕运事关国家命脉,所以所有粮道都属于请旨缺。这并不意味着粮道的职位比其他道员更高,但它无疑排在道员的第一梯队。
在地方行政类道员中,守道和巡道的数量最多。除了“缺”分的不同,这类道员的政治地位和实权通常是通过兼衔来体现的。道员的兼衔并不像督抚那样复杂,通常只有“兵备衔”这一种。拥有兵备衔的道员,通常被赋予管理辖区绿营的特权,而没有兵备衔的则无此权力。
不过,即使是拥有兵备衔的道员,其职权也分高低。有一类道员的兼衔为“整饬兵备”,这与普通的兵备衔有所不同,后者只是节制官兵,而整饬兵备则要求道员有能力整顿军队、管理军务,具有较强的武职性质。因此,这两者的区别是相当重要的。
在清代的93名道员中,约80%都持有兵备衔,但真正担任“整饬兵备”职务的道员却少之又少,不超过10人,且这些道员主要驻扎在偏远的省份。
道员的另一类兼衔,则是兼任其他职务。这类道员十分稀少,除了台湾道员兼任按察使和学政外,其他道员几乎没有这种兼衔。这是因为台湾地处海防要地,朝廷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赋予台湾道更多实权。自台湾建省设立巡抚后,台湾道的地位有所下降,逐渐与其他省份的道员保持一致。
以上就是关于清代道员的岗位设置和兼衔情况的简要说明,可能有遗漏之处,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