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从遥远的西域归来,向汉朝人民揭示了一个此前从未见过、听闻过的广袤世界,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和认知。
在汉武帝的心中,随着这次探险的回报,一股更为宏大的野心开始萌芽和积聚,期待开拓更广阔的疆域与影响力。
然而,汉朝当前最迫切的挑战依旧是匈奴。只要无法击败这个强敌,汉人即便知道西域诸国的存在,也难以越过匈奴控制的土地,建立联系和贸易。
接下来几年,张骞的身影在史书中逐渐沉寂,而另一边,汉朝将领卫青率领骑兵与匈奴激战,屡获胜利,最终被封为大将军。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统领10万骑兵以及六名将军,从定襄出塞迎战匈奴单于麾下大军,这场战役被史称为“定襄北之战”。
尽管卫青这次战斗的战果并非十分辉煌,却为后续开拓丝绸之路埋下了重要伏笔,而两位关键人物的命运也在此时首次交汇。
这两人,一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另一位则是后来拿下河西走廊、打通西域通路的年轻将领霍去病。
当时张骞已42岁,而霍去病只有18岁。
这是卫青首次与匈奴单于主力军队展开较量。
春季,汉军大军从定襄出塞,虽仅斩杀匈奴数千人,战绩不算耀眼,但也未造成重大伤亡,算是小有收获。
然而到了夏天,形势发生了变化。
大军归营定襄后,并未返回朝廷,而是在当地整顿,再次出击,试图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匈奴降将赵信率领三千余骑兵寻找战机,意外遭遇匈奴单于主力,两军激战一整日,赵信部几乎全军覆没。
赵信本为匈奴人,此时见单于欲重新召他归队,毫无顾忌,带着仅存的八百多人投向匈奴阵营。
只有与赵信同行的右将军苏建,奋力突围,返回中军大帐向卫青报告战况。
这次战役虽斩杀匈奴一万多人,算是汉军历次作战中斩首数目较多的一次。
但因赵信和苏建两将军部队几乎覆灭,且赵信投降匈奴,损失极为惨重。
因此卫青未获食邑封赏,汉武帝仅赐千金以示嘉奖。
定襄北之战,也让张骞自从西域归来三年后,再次进入史册视野。
尽管张骞未能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的宏大使命,但他的归来为汉朝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惊喜。
为了嘉奖他的贡献,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依照《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这是主管议论事务的官职,秩比千石。
随张骞归来的匈奴向导堂邑父,也被封为奉使君。
然而,张骞因出使西域并未获封侯,汉朝封侯惯例多凭军功。
元朔六年,张骞以校尉身份随卫青出征,担任“导军”,负责寻找优良水草,使军队避免饥渴,依靠先前使节中断的绝国功劳,被封为博望侯。
从史书记载可见,汉武帝封张骞为侯,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出使西域的卓越贡献。
但因出使封侯尚无先例,汉武帝安排他随军立功,借以名正言顺地赐封。
“博望侯”这一称号寓意“博学广望”,彰显张骞开拓西域的非凡成就。
同年,一位年仅18岁的少年,以校尉身份随卫青出征。
汉武帝格外器重此人,不仅特命卫青拨给他八百精骑,还赐予特殊称号“嫖姚校尉”。
皇帝或许意在让他见识真正战场,但无人预料,这位少年竟一战成名。
他便是大将军卫青与皇后卫子夫的外甥,霍去病。
当其他将领各自率军寻找战机时,霍去病则带着仅有的八百骑兵,毅然深入茫茫草原,将大军甩开数百里。
后来,霍去病在河西走廊的战争中,以一万兵力六天转战五国,奔袭距离超过一千里。
从这一点看,霍去病以仅八百骑兵敢甩开大军数百里,足见其激进且勇敢。
这样的行动对大多数人来说风险极高,但对能力卓绝的霍去病而言,却是难得的机遇。
史书未明言霍去病这次长途奔袭是在春季还是夏季。
但《史记》和《汉书》中,霍去病的战功记载紧随赵信和苏建的失利之后,令人读者既失落又振奋。
这位十八岁的少年率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数百里,斩杀匈奴2028人。
《史记》记载汉军战功常以“数千”“万余”记,但如此精准的数字极为罕见。
霍去病的战果真实可信,毫无夸张。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击败的敌人非匈奴普通士兵。
其斩获首级中,有匈奴单于祖父辈的籍若侯产、匈奴相国及当户。
所获俘虏中,还有匈奴单于的姑父罗姑比。
此次出征十万大军,战果总计万余人,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便杀敌逾两千。
战后,霍去病功绩卓著,被封为冠军侯,军功盖全军。
史书未记载张骞归西域后至定襄北之战前,两人是否有过交集。
这场战役是两人名字首次同载史书,且均以校尉身份随卫青出征,战后双双封侯。
作为向导,张骞必与卫青密切合作。
霍去病作为卫青外甥,初次上阵,必定贴身受教。
可想而知,张骞或许曾在行军间隙向这位年轻将领描绘西域繁华景象,激发其志向。
两年后,这位少年将率军攻克河西走廊,为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扫清最大障碍。
除了张骞与霍去病的初次交集,这场看似平淡的战役对汉朝意义重大。
毕竟所谓“定襄北之战不算成功”,是相较卫青辉煌战绩而言。
在汉武帝麾下,真正能比此战更精彩的,恐怕也只有卫青本人及霍去病后续的几场经典之战。
匈奴经卫青多年打击,实力大减,失去了右贤王军团及河套平原。
此次匈奴单于亲自出战,虽未败北,但损失过万精兵。
匈奴根基不如汉朝坚实,难以承受长期消耗。
单于是极度忧虑汉军再聚大军决战。
降将赵信献计,指汉军运输与奔袭有限,建议退守漠北,汉军难以深入,大军疲惫时易被歼。
单于采纳,带主力退至大漠北部,静待汉军。
边境压力顿时缓解。
这就是定襄北之战虽看似平淡且损失惨重,却为汉朝赢得的最大战略优势。
尽管主力退守,匈奴仍有强悍部落近汉边。
次年,逾万匈奴骑兵突入上谷,劫掠一空,杀戮数百后迅速撤退。
河西走廊上的浑邪王和休屠王部落,是匈奴中最强大、对汉威胁最大的势力。
正是他们阻挡着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流通路。
单于压力解除,汉武帝遂将目光转向河西走廊。
只要夺取河西走廊,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将畅通无阻。
这一重任,被交给了一个年轻得过分的将军。
这便是定襄北之战一战封侯的霍去病。
那年,他年仅20岁。
他将在这条丝绸之路的关键要道上,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