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营战斗遗址位于锦州城东北,坐落在某驻锦部队的院内,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军阀张作霖为训练士兵而在锦州建造的兵营。该地原是金家屯村民的农田,整体布局呈方形,北面邻近金家屯,西侧是岗坡,南方为沈山路,东面则是流淌的河水。这里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适合防守和进攻。
清朝灭亡后,在张作霖的军阀统治下,他希望能够精炼军队的战斗能力,于是在锦州建立了北大营,专门用于军队训练。由于这个营地位于锦州的东北方向,因此也被称作东大营,显示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民国十一年(1922)的秋季,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奉军遭遇惨重打击,由于军队缺乏训练和战术素养,这次大败的原因显而易见。张作霖自土匪起家,光凭勇猛的进攻策略显然无法经受住如此考验,军队迅速瓦解。而那些从新式军校毕业的青年军人表现出色,这使张作霖深感震撼,并意识到提升正规军事训练的重要性。他原意在沈阳周边建立训练营,由于对锦州的战略价值和经济利益的重视,最终选择了在此地修建营地。
北大营内建有2000多间房屋,设计和用材上颇为讲究,多采用优质松木、雕刻的石材和青砖,设有士兵宿舍、军官宿舍、课堂讲堂、军事训练场、射击靶场和攀岩场等各类设施。培训过程通过讲座的方式教授军事技术和业务知识,推行精兵政策,受训的兵种有步兵、骑兵和炮兵,训练相当严格,军官的选拔通过考试进行,打破了以往凭关系推荐的做法。
这一系列措施显著提升了军队整体素质。张作霖不仅从日本引进飞机,还在北大营的西北角平坦地带修建了飞机跑道,以培训飞行员。而且,他在营地南侧铺设了铁路,便于与沈山铁路线相连接,使沈阳兵工厂的军用物资能够直接迅速地运送到北大营。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1月3日,锦州被日本军队占领,北大营也迅速沦落为日军关东军野炮兵第八连队的驻地,后来该营地还成为了锦州警备司令部的所在地。此后,警备司令部划归伪满军第五军管辖,辖区内包括混成二十四旅和二十五旅。
同年10月,由抗日救国军的领导人宋九龄等人召集会议,经过三天的讨论,制定了进攻锦州的计划,决定分兵三路,由刘拆纯率第一路和李世君带领第三路,携九百名士兵向北大营发起攻击。但由于刘拆纯在时机掌握上出现差错,致使行动未能成功。
在辽沈战役期间,北大营被国民党军作为重要据点,驻守在此的国民党军为暂54师3团1营。对北大营的进攻由东野的第8纵队24师、22师65团与纵队山炮营23师的迫击炮连共同发起。
1948年10月11日早上7点,按照预定计划,炮兵开始炮火准备,逐一摧毁北大营内的敌人碉堡。在第70团7连的勇猛突击下,配合8连和9连的支援,北大营最终成功被占领,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这场战役取得了重要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