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恭亲王奕䜣当了皇帝,清朝是否会有复兴的机会
创始人
2025-09-23 12:31:14
0

六子奕䜣和皇四子奕詝都是道光皇帝喜欢的儿子,但是按照长幼次序,皇位该是老四的。如果传给了老六奕䜣,就难以服众,就会引起内乱,因此道光最终还是把皇位传给奕詝,老六奕䜣跟皇位失之交臂。

有人假设,如果奕䜣当了皇帝,就能挽救大清灭亡的命运,就能让大清千秋万代。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大清封建体制是集权高峰,违反历史潮流,它的灭亡是注定的,谁也无法挽救它的命运。

为什么有多人看好奕䜣?

看好奕䜣的人也不是信口开河,他们是有充足理由的。

首先是奕䜣有远见卓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醒认识到中国不是洋人的对手,跟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候,又是奕䜣清醒地认识到,内乱是五脏之痛,外患是肢体之痛,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及时推荐了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

其次是恭亲王思想前卫,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更了解西方,愿意学习西方。在19世纪60~90年代,奕訢大力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也兴办民办工业,给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是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是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

但是,奕䜣皇帝真的能振兴大清?答案是不可能。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体制决定

中国的皇帝都是家长制,独断专制是其基础。当了皇帝就要高高在上,就要神神秘秘,故弄玄虚,把自己弄得高深莫测跟大臣不同,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受命于天。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大臣面对皇上,都要以保官保命为主,都要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没有几个人敢直言不讳的。

中国83个王朝,400多个皇帝,一个比一个专制,没有几个皇帝能从善如流的。

屁股决定脑袋,当了皇帝都是反复无常,听不进不同意见。都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和忠言逆耳,但皇帝就是听不得逆耳忠言和真话,在皇帝面前就是没有大臣敢讲真话。

在民间,一个人出轨了,最后一个知道的是他的配偶,大家为什么不敢告诉他,是顾忌。

乱说就会让对方难堪,让自己难堪,所以守口如瓶。

而皇帝统治下的国家,如果国家有了饥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死人了,大臣们全都心知肚明,但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怕杀头。

这种事情在后世国外也曾发生,何况在19世纪?

所以说恭亲王奕䜣能听到看到的那么多,眼界那么开阔,全都是因为他的地位是亲王,大家在他面前没有顾虑,能畅所欲言,也没有什么风险。

可是一旦当了皇帝,就没有人敢捋虎须,说真话了。

即使他去下面巡视,下面的官员也会事先彩排,让他看不到真实世界。

二、国情决定

众所周知,中国儒学对人民思想影响太大,君君臣臣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国不可一日无君,专断体制深入人心。直到辛亥革命清廷倒台后,明治维新的干将康有为还发出了"不跪拜,留此膝盖何用?"的质问。

国民党执政后,还是换汤不换药,搞专制独断。一个皇帝赶下台,无数个皇帝站起来。

可见,奕䜣当了皇帝,是不会搞真正的君主立宪,也舍不得放弃皇权统治。

而世界潮流是民主共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奕䜣当皇帝就能阻挡世界潮流?

即使奕䜣真的有自断臂膀,刮骨疗毒的决心也注定不会成功,八旗子弟会拼命反对,满族贵胄们也会誓死捍卫皇权统治。

因为变革让人民失去镣铐,既得利益集团却失去特权,对他们来说是要命的。

其实奕䜣搞共和,连万分之一的可能都没有,他首先考虑的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既得利益。

奕䜣和李鸿章们搞洋务运动的实质就是,打着图强的旗号,增加朝廷收入,巩固大清的皇权统治。对他们来说,洋务运动还是一个家族发财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李鸿章之流打着创建北洋水师的旗号中饱私囊,还把水师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在面临外侮的时候,只知道保存实力。

三、合法性决定

即使当皇帝变革也难以成功,因为清军入关之后,对汉人没有信任只有利用,没有把他们当成股东,就注定汉人是他们防范的对象,而不是国家变革的参与者,更不会是大清江山的维护者。

大清入关后,还没有搞好民族融合,这就让汉族精英始终跟八旗贵族同床异梦,在内心把他们当做外来者,统治合法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而八旗子弟骄奢淫逸,腐朽没落,出不了治国安邦的人才,奕䜣当皇帝,也是孤掌难鸣,举步维艰。

汉人不能放心用,满人又没有可用之才,即使奕䜣有宏图大略,也是纸上谈兵。

奕䜣的出身让他有资格当大清的掌舵人,但是他的出身又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根本不可能为国家黎民着想,大刀阔斧搞变革。

而实际上,奕䜣的行动是为了延续大清统治,而不是为了国家繁荣。

而维护大清统治跟国家繁荣昌盛本就是矛盾的,水火不容的。

因为没有人民的自由,民族平等和思想解放,国家繁荣就是无水之源,自欺欺人。

奕訢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是为了稳固大清统治,他又主张削弱地方武装势力,同样也是为了维护大清统治。

最后奕䜣的行为不但引起湘淮系的不满,也让倭仁等顽固派恨之入骨,而他改革开放态度的摇摆不定,也让列强对他失去信心,可谓是三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实事求是地说,奕䜣如果当皇帝,慈禧就无法登上政治舞台,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对清廷统治来说极可能是利好消息。但是大清的灭亡是注定了的结局,因为它生不逢时,恰好赶上了浩浩荡荡的民主、共和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也救不了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锦”入中原 数百件云锦珍品亮... 中新网郑州7月22日电 (经晓佳)7月22日,“经纬百年 织岁丹宸——云锦故宫百年纪念特展”在郑州商...
原创 孙... 去北京旅游时,毛主席纪念堂无疑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必访之地。它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南侧,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相...
原创 魏... 魏征与李世民的君臣和谐故事,历久弥新,成为历史上的佳话。魏征是一个忠诚的臣子,而李世民则是一位明智的...
原创 给... 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地位无疑是最尊贵的,那么身为皇帝父亲的地位是否会更为尊贵呢?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并...
原创 民... 指尖拂过这叠民国老照片,像是触到了八十多年前的风。民国就藏在这些烟火气里,一半是新旧碰撞的慌张,一半...
原创 除...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的颜良和文丑,往往被低估了他们的武力水平。很多人都认为,斩杀这两位武将是件轻松的事...
原创 诸... 自从刘备去世后,蜀国的军政大权便都落入了诸葛亮的掌控之中。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实力可谓是最为强盛,吴国...
原创 赵... 实际上,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关羽专杀一流高手,赵云多杀二三流高手”。这种现象背后,主要有三个...
去了一趟日本才发现,原来在日本... 我原本不太关心这些出国旅行的事。退伍之后,老实说,我更习惯留在国内,喝碗热茶,看天安门升旗。但前阵子...
原创 从... 从集体到奢华:苏联官员居住条件的历史变迁 在苏联的历史发展中,官员住宅的变化不仅是建筑风格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