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在多个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历史的角度看,两国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更重要的是,过去一百年来,尽管两国都曾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但它们依旧保持着强烈的民族复兴的渴望和潜力。此外,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两个国家也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今,中国和印度已经分别占据了全球人口的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双雄对峙。
然而,印度的情况相比中国确实显得更加艰难。印度的苦难不仅体现在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国,工业化和科技发展水平仅是中国的五分之一,还表现在其深层次的历史遗留问题。尽管中国和印度都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但印度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在英国殖民侵略印度之前,印度的名字只是一个泛指的地理概念。印度的历史充满了外来民族的征服,尤其是近几百年,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时期,印度遭受了极度压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贫富差距极为悬殊,这种困境远远超出了中国的状况。
印度的国内矛盾深重,尤其是低种姓群体的贫苦生活,使得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共产党思想迅速在印度土壤中生根发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印度的共产党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并受到了革命风潮的鼓舞。印度共产党成立的时间甚至比中国共产党还早了一年。1920年10月17日,印度侨民共产党正式在苏联塔什干成立,成为印度共产党前身。
该党诞生的关键人物是本德拉·纳什·罗易。他曾在墨西哥参与创建墨西哥共产党,也是一手创建了印度侨民共产党。值得一提的是,罗易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的联系。长时间在共产国际工作,他也曾担任过共产国际东方局和执行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并且在1927年被任命为驻中共特别代表,来到广州参与中国的大革命。然而,罗易的最大影响却是负面的,因为在关键时刻,他未经许可泄露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五月指示”,导致了国共合作破裂。
尽管印度共产党早期面临英国的强力压制和内部的路线分歧,但革命的火种并没有熄灭。1925年12月,印度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并正式宣布成立,罗易继续担任领导。虽然这时的印度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思想没有直接联系,但1927年毛泽东的《湖南运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被载入共产国际刊物《共产国际》上,间接为印度共产党提供了思想启示。
印度共产党成立后,曾在多个地区组织工人运动,但始终未能取得突破。1946年,安德拉邦的共产党在特伦甘纳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尝试模仿中国革命,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试图建立红色根据地并推翻地主阶级。然而,由于印度共产党力量薄弱且统治者过于强大,起义最终失败,印度共产党也遭遇了严重的打击,不得不转入地下。
面对巨大失败,印度共产党于1951年宣布改变策略,转向议会选举,希望通过合法手段获得政权。然而,这一转变激起了党内激烈的反应,许多党员认为这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念。在此背景下,1966年,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的党员成立了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即便新党成立,但党内的分歧依然没有解决。1967年,查鲁马宗达领导了纳萨尔巴里农民起义,成立了新的毛派共产党。
查鲁马宗达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崇拜,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了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理念。这个党派继续推行以农民武装斗争为主的路线,并吸引了大批支持者。然而,由于印度政府的强烈打压和组织内部的矛盾,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很快分裂成多个小党派和组织,其中包括毛主义共产主义中心、印度革命共产主义中心等。直到2004年,印度共产党(毛派)最终通过合并多个分裂组织,形成了统一的力量。
此后,印度共产党(毛派)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印度国内最强大的反政府武装力量之一。2007年,毛派召开了党的九大,明确了革命路线,并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展游击战斗。根据2009年的报道,毛派在印度中部的切蒂斯格尔邦、恰尔肯德邦和安得拉邦等地拥有约3万名武装成员,并逐步建立起了类似政府的社会秩序。
尽管印度共产党(毛派)获得了大量底层民众的支持,但印度政府始终采取强硬手段进行打压。军队围剿、经济封锁、暗杀领导等措施频繁出现,毛派的处境非常艰难。而印度国内极为严重的贫富差距、种姓制度以及腐败问题,恰恰为毛派提供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尽管如此,印度共产党(毛派)的发展仍面临着政府的高压、社会矛盾以及外部支持缺乏等多重挑战。
如今,印度经济在发展,但这种发展大多只是表面上的改良,社会内部的矛盾依然激烈。印度共产党(毛派)的未来将如何发展,将受到国内政治局势、社会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而随着莫迪政府的崛起以及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毛派的群众基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挤压,未来的道路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