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坚一定要救出来!救不出活的,死的也得给我带回来!”
1942年某日,刘伯承难得发怒,语气坚定而决绝,亲自下达了这道铁血命令。
刘伯承口中这位刘志坚,是八路军暨南军区政治部的主任。就在不久前与日军激烈交火中,刘志坚负伤后不慎被日军俘获。
在整个抗战期间,他是八路军中被捕获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接到命令后,八路军战士们迅速展开作战准备,誓死完成营救任务,将刘主任安全救回!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面临极其艰苦的作战环境,不仅敌人装备精良,兵力强大,他们自身更是面临物资严重匮乏的困境。
当时,八路军的弹药极其短缺,甚至被敌伪军戏称为“三枪八路”,意即每位八路军战士平均只有三发子弹,最多开三枪后只能靠肉搏白刃战。
八路军最常用的武器并非步枪,而是各种土制手榴弹和简易炸药包。正是凭借这些简陋的装备,他们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八路军战士们的作战信条极为朴素:“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有什么敌人打什么仗。”
除去像百团大战这样的大规模战役,八路军更常采用游击战术,尤其擅长伏击战。
伏击战术效果显著,每次都让日军陷入混乱,狼狈撤退。
虽然敌方伤亡不一定非常惨重,但八路军能大量缴获敌人补给,且使敌军心理受创,时刻担忧下一次伏击。
八路军组织的伏击战次数超过百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神头岭伏击战和响堂铺伏击战等。
神头岭伏击战发生于1938年3月16日。彼时日军正准备攻占我军重要据点,刘伯承等高级将领决定先发制人,切断日军的交通运输线。
这条关键的交通线路经过一个名叫神头岭的地方。虽称“岭”,实则为一片不算高的丘陵地带,地形极其适合埋伏。
我军选定神头岭为伏击阵地,重任交给了385旅769团和386旅。
769团负责引诱日军进入陷阱,而386旅则埋伏在神头岭的必经之路上,等待敌军进入伏击圈后给予致命一击。
当天上午8点左右,一支日军车队以及20多名护卫骑兵缓缓通过神头岭。这不是预定的伏击目标。
386旅战士们看着车队,心中按捺不住兴奋,旅长陈赓及时制止了他们。
大约一个小时后,769团成功诱敌深入,一支约1500余人的日军部队蜂拥而至。
陈赓沉着冷静,待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方才发出开火命令:“打!”
顿时,枪声与爆炸声在丘陵间回荡。机枪声连绵不绝,手榴弹接连掷出。
日军惨叫声夹杂着呼喊,整个战场陷入一片激烈混乱。
一部分日军见战友倒地,惊醒过来寻找掩护还击,但无力扭转败局。
经过数小时激战,八路军仅伤亡240余人,却歼敌1500余,俘获日军8人,缴获枪支500余,骡马600匹。
这场胜利极大提升了全国抗战军民的士气,让大家意识到日军并非不可战胜。
八路军在激烈的战斗中,即使面临巨大危机,始终保持冷静沉着,这也是他们屡战屡胜的关键原因之一。
时间回到文章开头的1942年,那时八路军暨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被日军抓捕,刘伯承立刻下令必须营救他。
事情发生在10月。刘志坚率领一支小分队执行任务,途经杨兴村,在村中暂时休整。
次日凌晨,不知是行动暴露还是敌军侦察得力,周围两处日伪军据点突然出动,包围了杨兴村。
激战中,刘志坚被流弹击中,不得不被敌军强行押上卡车,正准备运往敌方据点。
接到紧急营救命令后,八路军20团副团长楚大明带领两个连的战士,沿公路迅速追击敌车队。
但仅凭奔跑难以追上汽车,他们眼睁睁看着敌车驶入戒备森严的据点。
该据点守备严密,哨兵全副武装,炮楼、碉堡林立。战士们急切想突击救人,楚大明经过细致评估,命令暂缓行动。
强攻极可能导致两个连的重大战损失,不划算。
经过首长们反复商议,决定通过收买城内部分伪军,获取刘志坚被押送的具体路线情报。
情报很快到手后,八路军在押送路线上布置伏击,准备再次施展拿手的伏击战术。
10月19日凌晨,天色尚暗,楚大明和战士们隐藏在公路两旁。
一队敌人押送着一辆汽车缓缓驶来,车上的正是刘志坚。
楚大明一声令下,八路军战士如同离弦之箭冲出。为了避免误伤刘志坚,战士们与日军展开近身白刃战。
日军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八路军勇士斩杀数名。
尽管日军体能优秀,且接受过刺杀训练,但八路军战士以顽强的斗志绝不退缩。
不到半小时,日军被打得溃不成军,我军趁乱将刘志坚背出,冲向安全地带。
这次行动不仅成功救出刘志坚,还歼敌40余人,缴获2挺机枪、70多支步枪及2000多发子弹,战果丰硕。
刘志坚获救的消息迅速传遍八路军内部,令刘伯承等首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事后,参与营救的楚大明及指战员们均获得了通令嘉奖,功绩被高度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