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刘亚楼被任命为首任空军司令员,直至他因病去世,这一职位他坚守了整整16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空军仅有两任政委辅佐他,而这两位政委的性格和态度截然不同:其中一人当面批评刘亚楼霸道专断,另一人则对他极为恭敬,甚至甘愿为他拎包。
在空军组建初期,毛主席赋予了刘亚楼极大的权力——他可以亲自挑选空军的领导班子成员。首要任务便是找到一位得力的政委作为搭档。那么,刘亚楼会选谁呢?
刘亚楼首先想到的是萧华。两人同为中央红军的老战友,曾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刘亚楼任师长,萧华则担任政委。萧华不仅革命经历丰富,才华横溢,还具备深厚的政治工作经验,是一位资历深厚的老政工将领。
既然心中已有目标,按理说只需通过组织程序,请军委下发任命书即可。然而,刘亚楼并不急躁,他选择亲自登门拜访萧华,征询他的意见,以示尊重。
无论从革命资历还是当时的地位来看,萧华和刘亚楼地位相当。1955年,两人同被授予上将军衔,军衔平齐。萧华的名望丝毫不逊于刘亚楼。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亚楼担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萧华的职务则较为多变,曾先后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南满军区副司令员、特种兵司令员及第十三兵团政委等重要职位。
用毛主席的话说,萧华“一会儿当司令员,一会儿做政委”,其军旅生涯多样,声望颇高。正因如此,刘亚楼必须亲自前去,真诚邀请萧华共事。面对刘亚楼的诚挚邀请,萧华却直言不讳地表示:“和你搭档,可不容易。”
这句话无疑给刘亚楼来了个措手不及。
萧华其实并不太愿意与刘亚楼合作。原因何在?刘亚楼的精明让他一眼看出,萧华担心他会过多干预政委的职责,难以独立施展。萧华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也算是在和刘亚楼谈条件。
因为刘亚楼性格强势,喜欢自己做主,与他共事确实颇具挑战,容易产生矛盾。对此,刘亚楼郑重承诺:“你放心,你可以完全放手去做空军政委的工作,我不会干涉。”
有了这份保证,萧华终于点头,同意出任空军政委。自此,空军政委和司令员两人平起平坐,彼此尊重,协同合作。
遗憾的是,萧华任职空军政委不久便被罗荣桓元帅召走。罗荣桓当时身兼总政治部主任等多个职务,因身体欠佳难以兼顾,急需一位可靠的副主任,便想到了自己的老部下萧华。
罗荣桓亲自与刘亚楼商谈,成功调走了萧华。此后近七年间,空军没有再任命政委,刘亚楼一肩挑起了军政两方面的重担。原因无他——合适的政委实在难寻。
要找到既能得到刘亚楼认可,又能与他平起平坐的政委并不容易。刘亚楼被称作“雷公爷”,脾气火爆,工作作风强硬,普通人难以忍受与其共事。
直到1957年,空军才任命第二任政委吴法宪。与萧华不同,吴法宪上任后无法像萧华那样与刘亚楼“讨价还价”,他对刘亚楼唯有尊敬,甚至甘愿为其效劳,甚至形象地表现为给刘亚楼“拎包”。
吴法宪比萧华年长一岁,但在革命资历和威望上远不及萧华。他仅是开国中将,解放战争时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政委,而刘亚楼则是野战军总部参谋长,是吴法宪的上司。
刘亚楼多年担任空军司令员,威望极高,而吴法宪则是刚刚晋升的空军政委,对刘亚楼极其恭敬,甚至号召整个空军听从刘亚楼的指挥和意见。
1965年,刘亚楼因劳累过度病倒,吴法宪日夜守护在病床前,含泪恳求:“司令员,空军还等着您回来掌舵呢,我真恨不得替您去生病。”不幸的是,刘亚楼最终病逝,空军司令员职位再次难以选定,经过多方考量,最终还是由吴法宪接任。
(参考资料:《刘亚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