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的性格一直被认为是坚韧且倔强的,这种特质从他年幼时便已经显现出来,尤其是在《彭德怀自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深刻展现了他从小不屈不挠的性格。
彭德怀的童年并不幸福,家境贫困,父母早逝更让家庭雪上加霜。八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也因重病卧床不起。家里上有年迈的伯祖父和祖母,下有两个弟弟,生活可谓是艰难困苦。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提到,当时家里的状况就像“和原始人同”,形容一家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完全依赖祖母的微薄的补贴,艰难度日。
在他10岁那年的春节,彭德怀家里连一粒米都没有,连过年时家人团聚吃顿饭的基本愿望都无法实现。别的家家户户都忙着走亲拜年,喝酒吃肉,欢声笑语,而他家却冷冷清清、连一口温饱都没有,彭德怀只能带着二弟出去乞讨。当他们来到一位教书先生家门口时,看到两个孩子凄凄可怜,教书先生便笑着问道:“你们是不是招财童子?”显然,教书先生这样问只是想讨个好运,若两个孩子答应是招财童子,他便会心安理得地给点吃的。而彭德怀却不屑于这种虚伪的应答,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是招财童子,我就是个叫花子!”这一句话显然让教书先生有些不悦,脸色立刻沉了下来,转身准备离去。看到哥哥不肯迎合,二弟彭金华赶忙附和道:“我是招财童子!”于是,教书先生脸上重新浮现笑容,立即给了彭金华半碗米饭和一片肉,而彭德怀则什么也没得到。傍晚回到家时,彭德怀已经饿得无力支撑,一进门便晕倒在地。这段经历让彭德怀一直心有余悸,回想起来依然泪流满面。
这件事深深印刻在彭德怀心中,也成了他日后性格中倔强、刚直的一种表现。他不愿低头,不肯说好话,哪怕这意味着必须承受巨大的苦楚。多年后,他曾对二弟的女儿彭梅魁提到这段往事,感慨万千地说:“还是你爸爸嘴巧,好汉不吃眼前亏。”
第二天,家里的困境并没有得到缓解,彭德怀和祖母依旧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祖母决定带着三个孙子一起去乞讨,但彭德怀经过昨天的屈辱后,不愿再走这条路。他说自己去山上砍柴,也许能赚些小钱。祖母无奈,只好带着二弟和小三弟出门乞讨,而彭德怀孤身前往山中砍柴。那时正值寒冬,寒风刺骨,雪花飘零,年迈的祖母一边用拐杖支撑身体,一步步艰难地带着弟弟们走出去,彭德怀看着这一幕,心如刀割:“她,年逾七十,白发苍苍,带着两个孙子,步履蹒跚,拄着棍子走出去,我的心痛如刀割。”
彭德怀自己则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卖了十文钱,并顺便采了些蘑菇。当祖母和弟弟们回来时,带回了一些米,勉强做了一顿饭。然而,彭德怀拒绝吃那份要来的米饭,祖母气得哭了出来,说:“讨回来的饭,你又不吃,有吃的大家活,没吃的就死在一起吧!”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彭德怀的心,他自己也曾为家人的贫困而难过,直到今天每次回想这段往事,他依然感到深深的痛楚。
这段求饭的经历,是彭德怀一生中唯一一次乞讨的记忆,也成为了他一生性格的转折点。此后,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他再也没有乞讨过。彭德怀后来在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时说:“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贫困生活,是对我性格的一种磨砺。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起幼年的遭遇,这成为了我鞭策自己前行的动力。我从未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因此,我对于童年时的经历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这段苦涩的童年历程,给彭德怀的人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种不屈不挠、刚直不阿的性格在他参与的每一场战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