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汉族人民在被满清统治了二百余年后,终于开始萌发推翻满清政权、恢复汉族主导地位的强烈愿望。此时,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关于新国家建设的理论文章,详细规划未来新国家的疆域范围。同时,革命军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崛起,成为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时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宣传影响,认为“华夏疆域仅限于传统汉地十八行省,而满蒙、青藏及天山南北地区并非华夏版图”。这一观点甚至被革命军中的部分文人所接受。更复杂的是,革命军中混杂了大量日本帮会成员,这些日本人时常误导革命军的文人,鼓吹他们只应在传统汉地建立新国家,放弃边疆地区。日本方面则借此图谋吞并满蒙、青藏以及天山南北这片广袤的土地。
革命党内部的主导力量是文人,他们中许多人深受这些日本帮会成员的影响。因此,1903年,革命党发布了《政体进化论》,明确提出只在汉地十八省建立新国家:“十八省因天然地理优势,远胜美国十三州,凭地理可独立自主,实行民主;四亿同胞同文同风同利害,群策群力,必可成功。二十世纪必将诞生一个完整无缺的民族共和国!以我民族建立新国,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呜呼!建民族国家,立共和宪章,凡我同胞,矢志不渝。”
与此同时,革命军中的武将们则主张继承清朝全部疆域,认为满蒙、青藏及天山南北皆是华夏不可分割的土地,每一寸疆土都应守护,坚决反对放弃边疆。然而,文人们坚持“边疆无人汉族,不如弃之”的错误见解,殊不知边疆地区,尤其是东北三省,当时已经以汉族为主体。
清末著名文人章太炎也深受日本“华夏仅限汉地十八行省”的观点影响,主张与满清政权“平分天下”:在汉地十八省建立新国家,而满清则退守关外继续统治内蒙古、外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后来,章太炎意识到新疆早在光绪年间已设省,且天山南北自汉宣帝时期起已被纳入华夏版图(汉宣帝在该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因此,他将新国家疆域扩大到汉地十九省。
1908年,章太炎在《民报》发表文章称:“若满洲政府自知理亏,退守旧土,复兴靺鞨金朝遗迹,吾汉族与满洲无怨无尤。神州辽阔,地大物博,东方三省更显繁盛。若以汉人治汉,满人治满,虽地理稍紧,政治反而更精细严明。”
随后,他又写道:“自渝关以外,东三省属满洲;自渝关以内,十九行省属汉族。满洲曾侵占吾汉土,而吾汉人未曾侵夺满洲。今日驱逐满人,犹如收回失地宅院,仅凭旧时契约界碑,收复故土而已。”
章太炎误以为东北三省从未真正纳入华夏版图,且以为当时满族仍为东北主体,实则当时东北三省以汉族为主。他也忽略了辽东、辽西在战国时期已属燕国领土,吉林和黑龙江在唐代曾受羁縻统治,唐玄宗时期设立忽汗州都督府;明朝则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继续羁縻治理。
清末大多数文人的建国理念与章太炎类似,主张仅在传统汉地立国,排斥边疆地区。即便辽东、辽西属于传统汉地,也多被排除在外。虽章太炎认可新疆是传统汉地(自汉宣帝起纳入华夏),但其他文人则仅限十八省为汉地。
这种荒谬的建国观点并非全因视野狭隘,更多是受到日本分裂华夏土地言论的深刻影响。如果清末文人的观点成为现实,华夏疆域将被大幅缩减,无法享有今日的广阔版图。因此,每位炎黄子孙都应倍加珍惜今日的国家疆域,维护华夏的完整与统一。
我是“品读历史与名著”,感谢您的阅读。每天我都在今日头条创作丰富多彩的历史与名著相关文章,愿与您一同品味历史的厚重与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