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命运可谓波澜壮阔。他在仅2岁9个月时即登基称帝,6岁时退位,结束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然而,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在退位后依然被允许以皇帝身份继续生活在紫禁城,直到1924年才被迫驱逐出宫。
在紫禁城,清朝皇室仍享有丰厚的待遇,每年可获得400万两白银的补贴,宫中侍卫、太监、宫女等照旧留用,宫内的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依然运作,溥仪虽已退位,却依然过着奢华的生活。他生活在这座象征帝王权力的宫殿中,衣食无忧,甚至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他细腻地描写了当时的生活细节,还特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自己的乳母。
清朝皇室的孩子出生后,并非由生母抚养,而是由乳母喂养,溥仪也不例外。他的乳母名叫王焦氏,原姓焦,后嫁入王氏,详细的姓名无法考证,来自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省)。王焦氏比溥仪大19岁,出生于1887年。家庭贫困且遭遇水灾,她的父母为保全自己,带着她和哥哥四处漂泊。多次父亲萌生将她遗弃的念头,但每次都因心软将她捡回。原本打算依靠一个在北京做太监的亲戚寻求帮助,却未得到接纳,最终一家人成为了流浪的乞丐。溥仪在回忆录中写道:“北京城里成千上万的灾民,露宿街头,啼饥号寒。与此同时,朝廷却在为西太后建颐和园,大兴土木。”
16岁时,王焦氏嫁给了一个身患肺病的差役,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丈夫脾气暴躁,经常虐待她。三年后,王焦氏刚生下一个女儿,丈夫就去世了。困境中的她不得不选择去醇亲王府做乳母,并且在20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王府对她的要求极为苛刻:不许回家、不许探望自己的孩子,每天只能吃一碗不加盐的肘子。为了能得到每月2两银子的报酬,养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和年迈的公公婆婆,王焦氏最终答应了这一切,成为了溥仪的乳母。
溥仪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在被突然从家中带入紫禁城准备见慈禧时,极度害怕,一直哭闹不停。王焦氏见状,便用奶哺育他,这才安抚了他。但在见到慈禧时,溥仪依然大声哭喊:“要嫫嫫!要嫫嫫(乳母)!”溥仪的性格从小受到宠溺,加之深受“君权至上”思想的熏陶,形成了顽皮、冷酷的个性。他常常把太监捉弄得无可奈何,甚至动手体罚他们。有一次,他用救火用的唧筒对着一位老太监喷水,那位老太监被淋得半死不活,最终经过抢救才幸存。
然而,在紫禁城这个巨大的宫殿中,唯一能管住溥仪的人,就是王焦氏。还有一次,溥仪看到一个表演木偶戏的太监逗得自己开心,为了奖赏太监,他准备给他一块蛋糕,但故意在里面放了铁砂。王焦氏见此后,便劝道:“这样会崩牙,人不能不吃东西。”溥仪气急败坏地说:“我要看他崩牙的样子。”乳母则温和地说:“那就换上绿豆,咬绿豆也挺逗的。”最终,太监化险为夷,逃过一劫。溥仪写道,只有在乳母王焦氏的身边,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和普通人一样,都是人。
然而,好景不长,9岁时的一次宫廷风波让王焦氏被逐出宫。由于一名妇差与太监发生争执,太妃将那名妇差赶走,顺便也将王焦氏赶出了紫禁城。溥仪为此大吵大闹,但最终也无能为力。更令人痛心的是,在王焦氏离宫后,她得知自己刚刚去世的女儿因营养不良而夭折。这个消息被醇亲王府封锁,直到她出宫后才得知。
婚后,溥仪特意派人找到王焦氏,时常接她进宫。伪满时期,他甚至将她接到长春一同居住。溥仪在回忆中写道:“她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索取任何东西,性情温和,从未与人争执,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
尽管王焦氏曾是溥仪的乳母,生活在宫廷的最高层,但她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普通不过的底层妇女。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皇帝,用乳汁哺育溥仪长大,却无力照顾好自己唯一的孩子,甚至连孩子死去的消息也不被允许知晓。幸运的是,那个旧社会最终不复存在,王焦氏的辛劳与无奈也渐渐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