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聊聊楚汉相争那会,一段特别让人感慨的事儿。那会儿啊,有个特能说会道的谋士,叫蒯通。他跟着韩信,在战场上那也是出了不少主意。有一回啊,韩信打下赵国、代国、燕国后,正准备向东去攻打齐国。可巧了,刘邦派郦食其去齐国劝降,齐王居然同意投降了。韩信想着,既然齐国都投降了,那就别打了呗。
这时候,蒯通站出来了,他跟韩信说:“将军啊,您可是奉了汉王的命令来攻打齐国的,汉王有让您停止进攻吗?郦食其就靠一张嘴,就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您呢,带着几万大军,辛辛苦苦攻城略地,才拿下赵国五十多城。眼瞅着齐国这块肥肉就在嘴边了,您就甘心让郦食其把功劳全占了?您难道连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谋士都比不上?” 韩信一听,觉得蒯彻说得在理啊,这心里一琢磨,可不是嘛,于是就听了蒯通的话,一鼓作气把齐国给灭了。这就是蒯通的 “灭齐之策”。
韩信平定齐国后,势力一下子变得特别强大。这时候,天下局势也变得微妙起来,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打得难解难分。蒯通敏锐地察觉到,这可是个关键时候,他觉得韩信完全有能力改变局势,甚至能自立为王。于是,蒯通就去找韩信,跟他说:“我学过相面,我看将军您的面相,封侯也就到头了,而且还会有危险。但要是看您的背相,那可是贵不可言呐!” 韩信一听,懵了,忙问啥意思。蒯通就让周围人都退下,然后跟韩信说:“现在刘邦和项羽打得两败俱伤,僵持不下。您帮刘邦,刘邦就赢;您帮项羽,项羽就胜。依我看,您不如谁都不帮,自己在齐国立为王,联合燕、赵两国,牵制住楚、汉的后方,这样三分天下的局势就成了。”
韩信听了,心里开始纠结。他说:“汉王对我恩重如山,在我落魄的时候,给我吃的、穿的,还让我做大将军,我怎么能背叛他呢?” 蒯通一看,韩信还犹豫呢,就接着劝:“将军啊,您可别犯糊涂。人与人之间,哪有什么永恒的交情,只有永恒的利益。您看张耳和陈馀,以前那可是生死之交,后来还不是因为利益反目成仇。您和汉王的关系,能比他们俩还好?再说了,范蠡和文种一起辅佐勾践复国,可最后呢,范蠡跑了,文种被杀。这说明啥?说明共患难的时候是朋友,可到了共富贵的时候,就成了隐患。您现在功劳这么大,已经功高震主了,归附楚国,楚人不信您;归附汉国,汉国怕您。您现在的处境,危险着呢!”
韩信听了蒯通的话,心里更纠结了,他跟蒯通说:“你先回去吧,让我好好想想。” 过了几天,蒯通又来劝韩信,这次他说得更直接了:“忠言逆耳利于行啊,您得审时度势,听劝才能有成就。您现在有权有兵,本可以当王,却要当别人的臣子,这不是糊涂嘛。犹豫不决可会害死人的,猛虎要是犹豫,还不如小虫子蜇人一下管用。上天给您的机会,您要是不抓住,以后后悔都来不及!” 可韩信呢,还是下不了决心,他觉得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亏待他,最后还是拒绝了蒯通。蒯通一看,知道这事儿悬了,心里害怕啊,怕这事儿以后被刘邦知道了,自己没好果子吃,就装疯卖傻,当起了巫师。
后来啊,刘邦平定了天下,韩信的日子却不好过了。他被贬为淮阴侯,心里憋屈啊,就参与了谋反,结果被吕后给杀了。韩信临死前,后悔地说:“我真后悔没听蒯通的话,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 刘邦听说了韩信这话,那还得了,马上派人把蒯通抓了起来,要把他煮了。
蒯通被抓来后,刘邦质问他:“你是不是教唆韩信谋反?” 蒯通倒也干脆,承认了:“是啊!我当初就劝淮阴侯自立,可他不听我的,要不然,陛下您哪能这么容易就除掉他!”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把这家伙给我煮了!” 蒯通一听,赶忙喊冤:“陛下啊,您这煮我可太冤枉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谁有本事谁就能得天下。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您啊。就好比跖养的狗对着尧帝狂吠,不是尧帝不好,而是尧帝不是它的主人。当时我一心为韩信谋划,也是各为其主啊。再说了,天下想干大事的人多了去了,您能把他们都煮了吗?” 刘邦听了蒯通这话,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挺有道理,最后居然就把蒯通给放了。
你看这事儿,蒯通一番苦心劝说韩信,韩信没听,落得个悲惨下场。蒯通呢,靠着自己的口才,在生死关头保住了性命。这历史啊,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感叹,一步错,步步错。要是当初韩信听了蒯通的话,这天下又会是怎样一番局面呢?这谁也说不准。好了,今天这故事就讲到这儿,各位要是觉得有意思,别忘了点赞关注,祝您财运亨通,福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