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韩信在项羽帐下任执戟郎已多时,胸中奇策如云,却只能日复一日守卫营门。他终是趁着夜色逃离楚营,策马奔向汉中。夜风凛冽,韩信心中却燃起希望之火——那正是汉王刘邦的领地。
项羽的致命伤:吝啬封赏,吝啬信任。
项羽之勇,震烁古今。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彭城之战三万破五十六万,可谓战神。然其麾下,张良、韩信、陈平、英布……一众顶级人才却纷纷弃他而去,如江河奔流般投奔刘邦。项羽之失,首在吝啬。
他并非吝啬金银,而是吝啬封赏与信任。史载项羽每得功勋将士,欲封官授印时,竟将印信捏在手中把玩良久,棱角都磨得圆滑了仍舍不得授予。如此小家子气,寒了将士们的心。反观刘邦,为得韩信一人,筑高台,具礼仪,当众拜为大将;为酬彭越,裂土封王毫不含糊。他深知在乱世逐鹿中,唯有裂土分利,方能聚拢人心。
格局之差:唯亲是用与唯才是举
项羽用人唯亲,只信项氏子弟及少数亲随。韩信胸藏韬略,项羽只让他执戟守门;陈平奇谋善断,亦不得重用。项羽帐下,俨然一个封闭的家族圈子。
刘邦则敞开胸怀,不问出身。他麾下:沛县小吏萧何统筹后勤、屠狗为业的樊哙冲锋陷阵、曾为项羽部将的陈平屡献奇计、甚至盗嫂受金之徒,只要有用皆能容之。汉营之中,贩夫走卒,亡命之徒,尽可凭本事出人头地,人才焉能不归心?
性格迥异:刚愎自用与从善如流
项羽刚愎自用,谋士范增被尊为“亚父”,然其良谋多被弃置。鸿门宴放走刘邦,终成大患。
刘邦则不同,虽常骂骂咧咧,却极善纳谏。张良运筹帷幄,他言听计从;郦食其献计,他立刻改正错误。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陈平的信任——当陈平从项羽处逃亡,船夫疑他身怀金玉欲加害时,陈平赤身助船夫打消疑虑才得活命。刘邦却毫不介怀其过往,委以重任。刘邦以“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真诚,令陈平感慨:“汉王如此信任,我怎敢不竭尽忠诚!”
陈平弃楚投汉的惊险逃亡,正是当时人才流向的生动缩影。刘邦的核心班底——汉初十八功侯,竟无一人是沛县元从,皆为他处归附的豪杰。
司马迁在《史记》中一语道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项羽之败,非败于战场刀兵,而是败于人心向背。他如一只孤傲的雄鹰,只相信自己搏击长空之力;而刘邦却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以信任为壤,以功名为露,令天下英才如百川归海,终成参天之势。
英雄的成败,不在其个人勇力有多彪炳,而在于其胸襟是否能承载他人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