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耳畔响起《精忠报国》这首激昂的旋律,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民族英雄”岳飞的英勇形象。他忠诚于国家、视死如归,矢志要为国报仇,却在即将完成伟大使命之时,被宋高宗赵构以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导致了“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的悲剧。就在岳飞回朝不久,他便被冤枉囚禁,最终惨死于牢狱之中。
实际上,赵构曾一度倚重岳飞,甚至在他的书法《赐岳飞批剳卷》中写道:“缓急之际,全藉卿军照管。”然而,在与金国的和谈压力下,赵构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选择背离岳飞这一功臣。韩世忠被罢免,岳飞也在冤屈中死去。岳飞的冤屈举世皆知,尽管赵构在位期间,许多官员已提出要为这位忠臣昭雪,但由于万俟卨的阻挠,这一提议始终未能实现。
直到1162年,宋孝宗赵眘继位,立下恢复大宋的宏伟志愿,才有了为岳飞平冤的第一步。孝宗下诏称要“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至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便亲自命令太常寺为岳飞拟定谥号,最初为“忠愍”,但第二年正式确定为“武穆”。从此,南宋历代皇帝都对岳飞深表敬意。1204年,宋宁宗更是追封他为“鄂王”;而在1225年,宋理宗又为他上了谥号“忠武”。
这些历史记载均见于《宋史》一书。然而,直到上世纪,安徽阜阳的一个重大发现才进一步印证了这些史料的真实性。1981年,阜阳文物部门从一位私人收藏者处得到了一件书法作品。经过安徽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联合鉴定,得出结论:这是一份南宋时期的皇家诏书副本,名为《追谥岳王忠武敕书》,又被称为《岳飞平冤诏书》。
这份诏书的内容如下:“宝庆元年三月,敕: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故追复武胜、定国军节度使、赠太师,追封武穆,鄂王岳飞原谥,特与赐谥‘忠武’。敕下。”整份文书采用行楷书写,字迹豪迈俊逸,点画之间墨色浓淡分明,结字以纵势为主,线条牵丝引带,大小错落有致,书风中透露出颜真卿、柳公权、蔡襄等书法大家的影子。
这件珍贵文物几乎经历了一次劫难——一位妇女曾打算将其剪成鞋样,幸得有人察觉到“岳飞”二字,才及时将其换下,最终这件文物辗转进入了收藏家手中,并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岳飞、宋高宗赵构,还是南宋的其他君主,都在书法上有着非凡的造诣。
朱元璋曾评价岳飞的书法:“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中也提到:“先王夙景仰苏轼,笔法纵逸,大概祖其一也。”岳飞的书法深受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影响,而他所写的《吊古战场文》被认为是岳飞最具代表性的真迹之一,笔画灵活多变,草书的风格中也可以看出怀素、孙过庭的影子。
宋高宗赵构毫无疑问是顶级的书法家。宋孝宗、宁宗、理宗等南宋皇帝在书法上深受赵构的影响,不仅继承了赵构的笔法,也受到了赵构“复古之风”的熏陶,学习了“二王”、智永、欧阳询等古代书法大家的技法。2017年6月19日,由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四位南宋皇帝的御笔书法组成的《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君主御笔手卷》以1.49亿元的天价成交,进一步证明了南宋皇族书法艺术的卓越水平,而这一传统的辉煌也在赵孟頫的书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光大。
对于这件文物以及岳飞与南宋君主的书法成就,您有什么看法或评价呢?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