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晚清变局中的多面探索者
创始人
2025-09-22 18:32:19
0

在晚清那风云变幻、大厦将倾的时代,张之洞宛如一位复杂而多面的主角,登上历史舞台。他既是科举路上的天之骄子,年少成名;又是清流派的犀利谏臣,针砭时弊。当时代浪潮转向,他摇身一变,成为洋务运动的坚定推行者,试图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为药方,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清。他创办工厂、兴办新学、改革军政,一系列举措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但他也饱受争议,行事矛盾之处颇多。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走进张之洞跌宕起伏的一生,探寻他在传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间的艰难探索,领略这位晚清重臣复杂多面的人格魅力与深远影响。

从科举宠儿到洋务巨擘

少年得志,科举顺遂

1837 年,张之洞出生于贵州。他自幼聪慧,在儒家经典的浸润下,展现出超凡的学习天赋。13 岁便中秀才,15 岁高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 —— 解元,一时声名远扬。然而,命运似乎想给他的科举之路增添些波折,因父亲离世守孝、族兄担任同考官需回避等原因,他的会试之路并不顺畅。但金子总会发光,1863 年,26 岁的张之洞在恩科会试中崭露头角,考中贡士,又在殿试中凭借对科举、人才、吏治、民生等问题的独到见解,虽曾因言辞犀利名次被压,却最终被慈禧太后点为一甲三名探花 ,踏入翰林院,正式开启仕途 。《清史稿・张之洞传》记载其早期经历,为我们勾勒出这位少年才俊的成长轨迹 。

清流岁月,直言敢谏

初入官场,张之洞投身清流派。彼时的清流派,以李鸿藻为核心,如同一股清流,秉持儒家道德准则,以笔为剑、以言为刃,对官场腐败、列强侵略等问题激烈批判。在中俄伊犁问题上,面对崇厚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张之洞挺身而出,接连上了十九道奏疏,剖析条约危害,要求严惩崇厚、坚决废约。他的慷慨陈词如洪钟大吕,在朝堂上引发轩然大波,其政治声望也借此迅速攀升,成为清流派的中流砥柱。

思想转变,投身洋务

1881 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这成为他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当时山西民生凋敝、官场腐败,传统治理手段难以奏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提出的 “西化” 方案映入眼帘,张之洞与之深入交流,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魅力,思想的种子开始萌芽。随后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主持战务。战争中,双方军事装备的巨大差距让他深受震撼,中国军队的被动挨打使他深刻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紧迫性。战后 “中国不败而败” 的屈辱结果,更是坚定了他投身洋务运动的决心。从此,他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为指导,开启了一系列洋务实践 。

洋务实践,成果斐然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大显身手。他创办了众多近代企业,其中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企业,堪称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武器,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领域,他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新式学堂,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他还积极推动铁路建设,主张改革军政,为国家富强四处奔走。在他的努力下,武汉逐渐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其影响力 “由武昌以达扬子江流域,靡不遍及”。

诗学主张与创作特色

诗学主张:融合唐宋

作为晚清诗坛的重要人物,张之洞提出 “崇雅尚正”“宋意唐格” 的诗学主张。他强调诗歌应 “清真雅正”,反对雕琢堆砌,注重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认为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 。所谓 “宋意唐格”,即主张诗歌创作融合宋诗的思想深度与唐诗的艺术形式,既有宋诗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真挚情感,又有唐诗优美和谐的韵律节奏。他对王安石、苏轼等宋代诗人的作品推崇备至,赞赏他们诗歌中的思想深度;同时也欣赏杜甫、韩愈等唐代诗人的艺术成就 。这种融合唐宋的诗学观念,在当时诗坛独树一帜。

在诗歌创作上题材多样

张之洞的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忧国忧民之作尽显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如甲午战争爆发后所作《登采石矶》:“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 借古喻今,表达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山水纪游之作则展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如描绘贵州兴义府风光民俗的诗句,生动勾勒出当地独特风情 。悼亡怀人之作饱含对亲友的深厚情感,咏史怀古之作借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表达政治见解与历史观念 。其诗歌风格多样,五七言、古体近体皆擅,用典精切,体物精细,语言雅健,兼具文人书卷气与一定通俗性。

诗歌上成就他诗坛地位

在晚清诗坛,张之洞占据重要地位。他是唐宋兼采派的领袖人物,其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影响深远。他的诗集《广雅堂诗集》流传至今,陈衍评价其诗 “所谓诗中有人在也” ,肯定了他诗歌中蕴含的真情实感与人格魅力。在宗宋诗风盛行的晚清,他的折衷态度为诗坛增添一抹别样色彩,避免了诗坛风格的单调划一,通过幕府与教育活动影响了一批诗人,成为光宣诗坛的重要引领者。

历史评价与现代启示

毁誉参半

张之洞去世后,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当时,他作为洋务派代表,革新派赞扬他推动国家近代化的努力,保守派则批判他背离传统。早期受革命史观影响,主流史学观点将他视为封建统治维护者与帝国主义代理人,对其洋务活动多有批判。但随着时代发展与学术研究深入,学界逐渐以更客观多元视角审视他。如今,人们看到他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贡献,肯定他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的努力,认识到他是中国近代转型期的关键人物。

历史贡献:推动近代化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不可磨灭。实业上,创办汉阳铁厂等企业,开创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先河,“汉阳造” 步枪在抗战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方面,主持制定 “癸卯学制”,创办多所新式学堂,奠定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基础 。军事上,编练湖北新军,采用西方训练方法与装备,为军事现代化积累经验 。文化事业上,重视图书馆建设,创建湖北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 。这些举措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

思想传承

他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虽有时代局限,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仍有启示,提醒我们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时保持文化主体性 。其重视师范教育的理念,在当代教育改革中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他的实业救国精神与对基础工业、科技创新的重视,激励着当代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他在变革时代既坚持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

价值传承

张之洞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与散文,具有重要现代价值。其诗文记录晚清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心路历程,是研究晚清历史的珍贵资料。诗歌创作融合唐宋优点,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具有文学艺术价值。作品蕴含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展现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西方文化的开放态度,对研究近代思想文化演变意义重大。同时,作品中展现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人格魅力,对当代读者仍有启发教育意义。

回顾张之洞的一生,他在晚清的狂风暴雨中奋力前行,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艰难探索。他不是完美的英雄,却以自己的方式试图拯救摇摇欲坠的国家。正如他在《登采石矶》中所写:“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 在历史的风雨中,他虽已远去,但留下的足迹与思考,仍值得我们不断探寻、铭记。他的故事,是晚清的缩影,更是激励我们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创新的精神源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真... 揭开蒋介石与江浙财团的“秘密”关系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蒋介石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凭借着...
原创 建... 公元1398年,闰五月,年已70的布衣天子朱元璋因病去世。朱元璋一生跌宕起伏,未曾料到,自己死后仅一...
原创 南... 在南宋时期,宋朝与蒙古联手共同抗击金朝,但谁曾想到,在金朝灭亡后的第二年,蒙古便转向了宋朝,发动了对...
原创 宋...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然而,它的灭亡却成为了令人痛心的历史一幕。每当提起北宋,大家首先...
原创 王... 王阳明,明朝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军事家,他的名字如今几乎无人不晓。尤其是在他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后...
原创 隋... 青龙,作为四象之一,镇守东方,属于木属性,主宰生机与活力; 白虎,同为四象之一,守护西方,属金,掌...
原创 马... 丞相诸葛亮为继承先帝的遗志,恢复中原,前后六次出征祁山,严格来说是五次北伐。这些北伐大多发生在诸葛亮...
原创 权...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辉煌的胜利背后,总伴随着失败者的身影。西汉王朝存在的210年里,共有十五位皇帝...
原创 历...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300111,“一”字涨停!新... 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 跨界收购半导体企业 向日葵“一”字涨停 今日(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