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外蒙古,心中不免涌起一阵沉痛。1945年之前,这片土地曾是中国的一部分,难以撼动。外蒙古可分为两大部分:蒙古国与唐努乌梁海(今俄联邦的图瓦共和国),这两者合计的面积接近180万平方公里,实属辽阔。
然而,1945年,随着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关东军的承诺之一,外蒙古的现状得以固守。这意味着蒙古国和唐努乌梁海各自独立,脱离了中国的管辖,形成如今的局面。事实上,早在1921年,唐努乌梁海就在苏俄的策动下宣布独立,而苏俄也明言该地区将不会纳入其版图。接着,1924年,蒙古国在苏联的支持下,也宣布了其独立。
按照常理,这两个地方的命运本应类似,但却发生了令人意外的差异。从当前情况来看,图瓦共和国已经成为俄联邦的一部分,而蒙古国则已经走向了完全独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早在沙俄时期,俄国政府便开始向唐努乌梁海大量移民派遣俄族人。至1912年,已有5000多名俄族人定居在此。到了1917年沙俄灭亡前,俄族人数已增至2万多。俄族人在唐努乌梁海定居后,不仅能够自由购买土地,还能开采矿产、经商,几乎成了这片土地的“新主人”。更重要的是,沙俄扶植了当地一些贵族,给予他们特权与资源,确保他们的忠诚与合作。
此外,由于当时北洋政府对唐努乌梁海的管控薄弱,该地区在许多生活用品上都严重依赖沙俄的供给。这种依赖逐渐渗透到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唐努乌梁海与沙俄的关系异常紧密。即便该地区未明确宣布加入苏联,实际上他们与俄国的联系早已建立了根深蒂固的纽带。
事实上,早在1941年,唐努乌梁海就向苏联派遣兵力参加了卫国战争。到1944年,该地区主动申请加入苏联,并在苏联的默许下,成为俄联邦的一部分,只是这一决定没有公开披露而已。
相较之下,蒙古国的俄族移民人数则少得多。无论是沙俄时期,还是苏联时期,蒙古国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俄族人迁入。即便如此,蒙古国的苏联支持者仍然不可忽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蒙古的代理人们始终对苏联心怀感激,并在二战期间多次为苏联捐赠物资。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蒙古国人口仅有60多万,几乎倾尽所有家底来支持苏联,可见这些代理人对于苏联的重要性。
二战结束后,蒙古国与唐努乌梁海类似,也多次申请加入苏联,但始终未能如愿。无论是在斯大林、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始终拒绝了这些请求。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考量。
那么,为什么苏联不愿接纳蒙古国呢?首先,苏联与中国之间需要一个缓冲区。俄国历来看重边境的缓冲地带,二战时,苏联便为确保自己东方战线的安全,收割了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地。而在中国逐渐崛起之际,苏联尤为需要一片缓冲区,防止未来与中国的潜在冲突。正因如此,蒙古国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作为中苏两国的缓冲区,蒙古国既保障了苏联的安全,又避免了直接接触中俄边界的风险。
此外,苏联拒绝接纳蒙古国,也有现实的考虑。若蒙古国加入苏联,必然会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应。在当时的国际政治中,苏联需要避免与中国产生过多冲突,因为当时的中国已逐步崛起成为强大的国家。苏联深知,虚拟的领土合并远不如维持现状来得稳妥。并且,蒙古国在历史上曾在1945年通过全民公决正式走向独立,这一过程得到了中国的认可。所以苏联若贸然将其纳入,将有可能破坏雅尔塔协议,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一点,蒙古国对于苏联来说,更多是负担而非机遇。蒙古广袤的土地虽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除了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支撑。苏联本身疆域广阔,资源丰盈,不需要额外开发蒙古国的经济。因此,若接管蒙古国,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在经济上并不划算。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保留蒙古国的现状,避免不必要的负担,无疑是更为理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在二战后,苏联正积极支持第三世界的独立运动。二战前,世界处于殖民主义的阴影之下,欧洲列强肆意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随着二战的爆发,这些帝国逐渐失去霸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两国虽有对立,但在推动殖民地独立的事业上,出奇一致。此时,如果苏联强行吞并蒙古国,无疑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反感。因此,苏联选择继续支持蒙古国独立,避免成为国际舆论的靶子。
尽管如此,蒙古国的领导人并未放弃他们的诉求,继续多次向苏联表达加入的意愿。对于蒙古国来说,加入苏联可能带来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尤其是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或许,这既是出于对苏联深深的感恩,也可能是一种表忠心的行为。毕竟,在那个时代,能够得到苏联的庇护,意味着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然而,蒙古国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仍是历史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