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刘陶担任汉灵帝麾下的谏议大夫,因为指责十常侍是天下大乱的罪魁,所以激怒了皇帝。等到刘陶被捕入狱后,更是遭到了宦官的谋害。而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刘陶作为东汉末年的宗室贤才,准确预测黄巾起义,最终却选择自尽!
一
具体来说,刘陶又名刘伟,字子奇,颍川郡颍阴县人,是西汉济北贞王刘勃的后人。由此,和东汉末年的刘备、刘表、刘璋等人一样,刘陶也是汉室后裔。根据史料的记载,东汉光武帝时徙六郡大族,刘陶曾祖自齐来。世代以儒学安贫乐道,因此仕不过孝廉。
刘陶为人居简,不拘小节,凡与刘陶交往的朋友,必是志趣相投者。喜好相殊,即使富贵,刘陶也不肯与他们交往;志趣相投,即使贫贱,刘陶也不会嫌弃。在此背景下,同样是汉室后裔的刘恺,以注重品行修养而闻名,特别器重刘陶。不过,刘陶痛恨恶人太甚,也因此遭到他人憎恨。
当时,大将军梁冀在朝廷篡权跋扈。汉桓帝刘志一直没有子嗣,东汉连续几年遭受灾荒,百姓饥困,灾异频现。刘陶在太学游学,向朝廷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建议。不过,因为人微言轻,刘陶的奏书递上后没有回音。
此后,刘陶被举为孝廉,担任顺阳县的县令。县里有许多奸猾之徒,刘陶到任后,在官吏、百姓中招募有气力、能以死易生的勇壮之士,即使亡命、奸臧之徒都会录用。因为刘陶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于是剽轻、剑客之士过晏等十余人都前来应募,刘陶先责备这些人之前的罪过,而后让他们改过自新,以观后效。
二
在刘陶的恩威并施下,顺阳县的环境大为改善。之后,刘陶因病免职,吏民思念刘陶而作歌:“邑中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刘陶不仅善于治理一方,而且他还通晓《尚书》《春秋》,为典籍训诂作注。刘陶推崇三家古文《尚书》,审定、校正文字,有七百余处,名叫《中文尚书》。
后来,刘陶被被朝廷拜为侍御史。汉灵帝刘宏久闻其名,多次召见。当时,巨鹿人张角,伪托大道,妖言惑众。刘陶得知这一消息后,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联名上奏,也即建议朝廷立即逮捕张角等人。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朝廷可以采纳刘陶的主张,或许可以避免黄巾起义的爆发。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汉灵帝刘宏不为所动。此后,刘宏诏令刘陶,按照顺序,编订《春秋》。中平元年(184年),刘陶上奏的第二年,张角作乱,也即黄巾起义正式爆发。到了这个时候,汉灵帝才想起刘陶的谏言,封他为中陵乡侯(一作中陵侯)。
三
因为准确预测黄巾起义,刘陶三迁为担任尚书令。之后,汉灵帝又拜刘陶为侍中、尚书。刘陶多次直言进谏,受到权臣忌惮,后来改任京兆尹。上任后,又要出一千万钱用以资助修建宫殿,刘陶素来清贫,也耻于用钱买官,于是自称患病不处理事务。汉灵帝向来器重刘陶的才能,便原谅他的罪,又征召他入朝,拜为谏议大夫。
由于黄巾起义的破坏,东汉王朝可谓是贼寇肆虐。刘陶作为谏议大夫,对此忧心如焚,再次上奏,希望朝廷可以压制宦官。对此,宦官自然十分不满,于是就在汉灵帝面前诬陷刘陶,这导致朝廷收捕刘陶,关押在黄门北寺监狱,每日拷打刘陶。
刘陶明白自己必死无疑,最终选择闭气而死(一作绝食而死),时为中平二年(185年)十月。得知刘陶自尽的消息后,天下莫不为之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