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建立者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尽管大家普遍认为大清是努尔哈赤所创,但事实上,清朝的真正奠基人是皇太极。
皇太极虽然在史书上没有被称为“清太祖”,但他实际上是大清的创建者。1636年,察哈尔林丹哈的遗孀苏泰太后将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赠给了当时的“大汗”皇太极。获得这块权力象征后,皇太极即刻决定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清政权。而努尔哈赤虽然是“后金”的创立者,但他只是自封为“大汗”,并未自称皇帝。
皇太极继位后统治了8年,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中去世。对于那些熟悉清史的人来说,皇太极对其宸妃海兰珠的宠爱是人尽皆知的事实。甚至在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还是婴儿时,皇太极便将其封为太子,视作自己的“第一子”。然而,命运弄人,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不到一岁便夭折,彻底打破了皇太极的继承计划。
尽管皇太极有心建立正式的“父死子继”制度,但他未曾发布明确的法令。皇太极去世得过于突然,也没有留下任何遗嘱。在这种情况下,皇位继承只能通过“八王议政”来决定。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太祖努尔哈赤的几个嫡子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竞争局面。
不过,最终能够竞争上皇位的其实主要是两个人:皇太子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两人各有显赫的战功与威望,都不愿退让,形成了激烈的权力博弈。为了避免宫廷内部的激烈争斗,经过庄妃的巧妙调解,年仅6岁的福临最终被推上了皇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福临能够登基,正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皇太极的8个儿子中,除了那个在襁褓中夭折的皇八子和即位的皇九子福临外,其他9位皇子的命运各不相同。
清朝初期的后妃等级
与清朝中期相比,皇太极时期的妃嫔等级划分较为简单。它包含了几个主要的阶层:元妃(正福晋、大妃)、福晋、侧福晋、庶福晋、小福晋、格格等。皇太极称“大汗”后对这一体系进行了一些微调,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尤其是他登基称帝后,后宫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其中最为显赫的便是“崇德五妃”。
皇后哲哲
哲哲是孝庄文皇后的亲姑姑,也是当时唯一一位正式册封的皇后。她是蒙古科尔沁部的贵族出身,为皇太极生下了三位公主,却没有生育男孩。为此,她甚至建议将自己的亲侄女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以此完成“生儿育子的使命”。哲哲虽然没有儿子可以继承,却一直被皇太极尊为独一无二的皇后。她的家族背景,使得她在宫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哲哲是皇太极的皇后,但她并非皇太极的原配妻子。皇太极的发妻是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可惜因为与努尔哈赤的关系不和,最终被废除。哲哲的地位提升,是因为她成功维护了科尔沁蒙古家族的利益,并逐步获得了宫中的权力。
宸妃海兰珠
海兰珠是皇太极的宠妃之一。她的经历颇为复杂,尽管一些史料未明确记载她是否曾婚配过,但根据她的年龄推测,她可能已经是二婚。她在皇太极即位时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地位仅次于皇后。海兰珠的死对皇太极影响深远,后宫的宫人们甚至将其封为敏惠恭和元妃,以示其在皇太极心中的独特地位。
贵妃娜木钟
娜木钟是蒙古阿霸垓部的成员,出身并不高贵。她的父亲不过是部落中的一个首领,但她依然能够通过美貌与智慧获得地位。在她的第一任丈夫林丹汗战败后,娜木钟归顺了皇太极,并成为了后宫的重要人物。她为皇太极生下了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以及一位公主。即使她并非直接来自科尔沁部落,但她的家族血统仍然与蒙古高层息息相关,足见她的身世和影响力。
其他后宫妃嫔
除了这几位显赫的妃子,皇太极的后宫还有几位较低级别的妃嫔,如淑妃阿特玛·噪和庄妃布木布泰。庄妃布木布泰,后来的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重要谋士之一。尽管她在后宫的初期地位较低,但凭借聪明才智,她逐步获得了皇太极的宠爱。布木布泰最终凭借自己聪慧的政治手腕,成为了皇太极去世后最大的政治支持者之一。
继承权的争斗
皇太极的儿子们中,只有“崇德五妃”和部分贵妃所生的子嗣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特别是豪格和多尔衮,两人都具有极高的威望和战功,使得他们成为了继承权争斗中的主要竞争者。
尽管豪格被认为是最具继位能力的皇子,但在与多尔衮的权力斗争中,最终还是“力争上游”的福临成为了唯一的皇位继承人。在这个过程中,豪格最终惨遭陷害,而多尔衮则借机掌握了实际权力。豪格被废除爵位后,甚至被迫参与了不利的军事行动,最终死于病痛。
与豪格相比,博穆博果尔的命运也同样令人惋惜。博穆博果尔原本有继位资格,但由于内外的复杂局势,他最终输给了福临,且由于与董鄂妃的情感纠葛,悲惨地死于年仅16岁。
结语
清朝初期,皇太极的11个儿子各自命运不同,而皇位继承的规则也在不断变化。不同于后来的康熙朝,皇太极的皇子们基本没有平等的机会争夺皇位。那些没有继位资格的皇子,虽然活得相对平凡,却也因此避免了权力斗争带来的纷扰。反倒是像豪格和博穆博果尔这样的有潜力的继承人,他们的结局却颇为悲惨。
回想起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若是他没有卷入激烈的权力斗争,也许他能像其他不争的皇子一样,安稳地过一生,成为一位不受威胁的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