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一定会意识到,历史长河中,农民起义往往是轮番登场,形成了气吞山河的气势。尽管这些起义未必能直接颠覆现有的王朝,但在如此规模的抗争压力下,旧有的统治势力终将走向衰亡,这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
然而,从全球的历史视角来看中华帝国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周期性的农民起义,尤其是能导致人口近半损失的规模,似乎是一种独特的现象。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呢?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战争,我们或许会得出各异的结论。但从人类历史的整体来看,战争的主要根源实际上是利益的争夺——当生存资源日益紧缺时,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人们只得动用战争手段去争夺所需的资源。
这一历史现象在东亚的表现尤为明显:回顾东亚历史,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屡屡南下掠夺中原,甚至有时直接取代中原王朝,但中原的政权却极少主动对北方游牧民族实施掠夺。这其中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生存资源的问题: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往往恶劣,时常面临自然灾害和饥荒的考验,因此它们需通过掠夺富饶的中原来维持其生计。而相比之下,中原的农耕王朝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往往粮食储备相对充足,缺乏动力去主动侵扰资源状况较差的游牧民族。
实际上,大多数战争的实质都是利益的争夺。
将中华帝国置于世界历史的框架中,作为一个历史存在,中华帝国的持久发展是无可置疑的奇迹。从秦始皇的统一开始,直至明清两个朝代,中华帝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朝廷的政策能够通过地方官员有效落实。这种强大的中央集权和统一形态,在古代世界中别的帝国难以企及,包括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等皆然。
然而,这种统一模式也给中华帝国埋下了另一个隐患:随着国民人口的不断增加,逐步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自秦汉时期开始,中华帝国的版图基本上已经定型,这意味着,过剩的人口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相互竞争,随着竞争愈发激烈,常常引发农民起义。
毕竟,中华帝国的北方是荒凉的漠北高原,南方则被难以开发的东南亚丛林所包围,而西部区域在前工业时代则主要呈现出贫瘠的状态,根本无法为过剩的人口提供生存空间,东面则是无尽的海洋。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帝国常常通过战争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例如,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十字军与阿拉伯帝国的交战中,他们既通过战争掠夺了他方的财富,同时又缓解了自身的人口压力。
归根结底,地理环境使得古代中华帝国陷入了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中:随着王朝的发展到后期,政权往往伴随着腐败,而人口的激增又使得矛盾愈加尖锐,最终演变为战乱。而战乱使得生者与土地的矛盾得以暂时舒缓:即便是最愚蠢的新统治者,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往往能创造出一个相对安定的时代,随着时光推移,盛世亦会随之而来。然而,当人口再次达到危机边缘时,新的农民起义又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总而言之,中华帝国历史的怪圈,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一个深层次的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