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纸地契,皆凝聚先民‘一诺千金’的信念;每一枚朱印,皆见证‘言信行果’的担当。”武汉市德森地契博物馆馆长韩文亮接受采访时说。
武汉市德森地契博物馆
德森地契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单位,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近
3000平方米,由紫阳公园契园总馆与码头潭分馆组成。
作为以中国契约文书收藏、研究与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类博物馆,其馆藏的契纸文书时间跨度之长、地域覆盖范围之广、文物类型与数量之多,在国内同类博物馆罕见。馆藏43000余件藏品,涉及地域覆盖山西、陕西、山东、湖北等32个省份及地区。
紫阳公园契园总馆内部
德森地契博物馆创始人韩文亮馆长,十几年来不断收集整理、研究与地契文化相关的资料。韩文亮看到有村落大片拆迁的新闻,他就立即动身前往,不顾辛苦辗转各地,走门串户搜寻与地契相关的藏品。
于韩文亮而言,拆迁现场就是块“藏宝地”。老房子内往往留有许多先辈们留下的老物件、瓷盘、木头衣柜、老照片、旧式文书证件等。很多年轻人在拆迁老房子时,并不在意地契的文化价值,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当成垃圾扔掉了。有些地契都是他与房主商榷后,从房梁上、墙砖壁龛里抢救出来的。
韩文亮给观众做公益讲解
德森地契博物馆秉持“传承中国契约文化、倡导社会价值观、促进学术研究”的办馆理念,致力于弘扬契约精神与诚信文化,依托丰富且独特的地契藏品,创新展览形式,将自然景观与建筑人文相结合,通过专题展览让观众直观感受地契文化的魅力。
自2018年开馆以来,德森地契博物馆每年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近百场,包含惠民讲座、公益讲解、专家学者沙龙、活字印刷研学体验等。该馆还联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同研究地契文化对当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举办丰富的社教活动
韩文亮表示,从西周“五祀卫鼎”的铭文契约,到孟洛川“天地良心”的商道准则,中华民族以诚立身、以信兴业的文化根脉,始终深植于这片土地。“今日,我们以契约为镜,以文化为舟,愿每一位观者在此触摸历史的温度,让诚信之光融入血脉。”
宋代地券
自宋代金石学及刻帖兴起以来,土地买卖等文书多见碑刻形式,包括录碑、拓碑、碑文。为了稳固税收,宋初强化了对土地交易和经营的管理,地契有了红、白之分,白契(民契)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宋代地券
元代地券
元代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推行“汉法”,土地经营与交易延行宋制。中统五年(1264),忽必烈行土地清丈之法,测得耕地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亩,“为印契以给田主”并登记在册。为有效管理,元朝实行“经官给据”制度,田宅成交后需到官府缴纳契税,并领取纳税人收据,成为后世“契尾”的雏形。
元代地券
明代地契
明代在宋元土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的管理与买卖,编定鱼鳞册和黄册,制定了详尽的户籍地籍制度,据以管理农户的赋役田粮和土地产权。明代中期之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官田转化成民田,土地交易与租佃愈发频繁,但土地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也愈发明显。
嘉靖三十五年地契
清代地契
从顺治十年(1653年)的这张“税契票”可以看到地契的基本组成。“襄陵县京安里杜村庄民杜成家”就是立契人,“粮不别无打兑”是卖土地的原因,“任家空地三方共计地玖厘伍毫叁系柒忽”是本次交易所卖土地的面积,“东至城牛官业南至光启西至道化北至鲁东孝”则是对土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定位的描述,“言定时价系银肆两叁分”则是立契人卖地的价格,中见人也就是见证本次交易的见证人,旁边《襄陵县税契票》则是纳税后由政府颁发的具备法律效应的凭证,类似于今天的收据,其中襄陵县是我们今天的山西省襄汾县。
顺治十年襄陵县税契票
来源: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