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苏轼一生多舛,命运坎坷,直到死去才算得上是一种解脱。然而,鲜有人知,即便苏轼的灵魂归天后,他的身上依然发生了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公元1100年,赵佶即位为大宋皇帝,展开了大赦天下的盛举,苏轼也因此得以恢复自由,重新返回京城。他被任命为正七品的朝奉郎,虽职务较低,但这意味着他终于可以回到宋都,安享晚年。然而,长期的流放生活已经深深地摧残了苏轼的身体,尽管他急切地想回到开封,但未及抵达,65岁的苏轼便在江苏常州病逝。
可以说,苏轼在那个时候去世或许算是一种幸运,因为如果他继续活着,接下来发生的种种事情必定会令他痛苦不已,心如刀割。
一年后,宋徽宗赵佶启用了蔡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所谓的新政,而新政的实施往往伴随着旧党势力的清洗。宋徽宗命蔡京列出了一份包括苏轼、黄庭坚、司马光等120位旧党成员的“黑名单”,并亲笔写下这些人的罪状,把名单镌刻在石碑上,立于端礼门外。这块碑的存在,宣告着这些人的名字将永远与“阻碍改革”的恶名相联系。蔡京更是对这些“坏人”下令,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关押,还要将他们贬谪至远离京城的边疆。
其中,苏轼和黄庭坚的遭遇最为惨烈。宋徽宗命令,所有与他们相关的诗文、书法和画作都要被搜集并焚毁,实行类似于“焚书坑儒”的行为。官员们四处奔走,搜查百姓家中的苏轼和黄庭坚的作品,见到的作品一律投入火中焚烧,甚至一些藏匿作品的百姓也因“违命”而遭到“极刑”。更有一些官员趁机藏匿这些艺术作品,待时而动,以谋取私利。
在徐州,曾有一块苏轼书写的石碑,记载着苏轼关于治理黄河水灾的建议,原本应按命令摧毁,但徐州的太守却心软,秘密将石碑投进护城河里保留下来。后来新太守苗仲先上任,他悄悄打捞起石碑,并偷偷拓印了几千份,接着在一场公开的仪式上,表面上做出“铁面无私”的姿态,将石碑砸烂。这样一来,拓印的版本反而成了珍贵的“文物”,苗仲先因此大发横财。
此次“清除苏轼遗迹”的运动对北宋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苏轼的诗文书画,是北宋文化的精髓之一,许多他的作品在这场运动中被焚毁,至今我们所能见到的苏轼真迹已屈指可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找到他的原作的原因。
然而,正当北宋帝国在昏君与权臣的折腾下走向崩溃时,金国在北方却整装待发,准备南侵。公元1127年初,金军攻破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甚至将文武百官、宫女等数千人带回金国。北宋的政治斗争和腐败已让国家虚弱不堪,最终也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金军入侵后的初期,他们并未得到中原百姓的广泛欢迎,尽管宋徽宗和宋钦宗受到了百姓的痛恨,但民众心中的“赵家天子”情结依然未能消散。北方的金太宗意识到,想要稳固统治,就必须赢得宋遗民的心。于是,他在一次翻阅书籍时,偶然看到了苏轼的诗集,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为何不借助苏轼的名声,来改善金国在宋人心中的形象呢?
于是,金太宗下令大量出版苏轼与黄庭坚的诗文、书法作品,并宣扬他们为忠诚的臣子,强调金国之所以能灭宋,是因为宋朝贬低了这些忠良之士,重用了奸臣蔡京等人,才使得国家沦落至此。金太宗还声称,金军的入侵并非侵略,而是“替天行道”,为的是为苏轼和黄庭坚等忠臣报仇。
金太宗的这一举措,果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苏轼在宋人心中的地位非凡,他不仅是北宋的文化巨匠,也在金国、辽国等邻国享有很高的声誉。金人这样尊重苏轼,不仅使宋遗民感到欣慰,也为金国的统治赢得了不少人心。很多人开始对金太宗产生好感,认为他是一个识才明理的明君。
然而,金太宗的算盘远不止如此。他不仅希望通过这一策略巩固统治,还打算趁机征服南宋,夺取赵构的皇位。为了为征战南宋做铺垫,金太宗开始利用苏轼和黄庭坚的名声制造舆论,宣称必须为他们报仇,扫除宋朝的“妖孽”,从而为金军的南下提供正当理由。
公元1127年冬,金太宗再次出兵,目标明确:捉拿赵构,灭南宋。宋高宗赵构听到消息后惊恐万状,放弃了扬州,匆忙渡江逃往建康。金军追至建康,赵构逃往杭州、越州、明州、定海等地,直到金军不再追击,才勉强回到杭州。
一国之君,在敌军威胁下竟然如此狼狈不堪,实在让人唏嘘。
面对金军的压力,赵构并未选择强硬抗击,而是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缓解金国的攻势。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办法:既然金国以为苏轼报仇为名,那么就由自己来为苏轼昭雪,借此化解金国的“出师有名”。然而,赵构的这一做法可笑而矛盾,因为他并未从根本上理解金国的真正目的。
为了昭雪苏轼,赵构找来了南宋的宫廷画师马和之,要求他创作一幅《赤壁后游图》,以展现苏轼名篇《后赤壁赋》的意境。马和之经过几夜的苦思冥想,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并在画中融入了苏轼的诗篇。赵构看到这幅画后,大为称赞,亲自题写了苏轼的《后赤壁赋》,使得画作成为诗文结合的艺术珍品。
这幅作品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朝中百官都感到震惊:难道要给苏轼平反了吗?这一消息传开后,苏轼的名声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赵构也意识到民心所向,于是下令追封苏轼为“文忠公”,并追授其“太师”称号,广泛传播其诗文,使得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形成了一股“苏轼热”。
然而,回顾这一切,赵构的举动并非出于真正的对苏轼的敬仰,而是为了利用苏轼的名声,借此稳定金国的攻势。苏轼一生的遭遇,最终在敌国的“帮助”下得到了昭雪,这无疑是对他一生命运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