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五常成员国的地位如何形成?
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复杂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二战期间的重大贡献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之前讲到,英国在二战前期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很多网友提出了一个疑问:法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五常之一?
回顾历史,二战中,法国的表现让人有些难以言喻。维希政府在纳粹德国的阴影下,可谓是德国的“傀儡政权”。不仅为纳粹提供了大量卡车、工厂资源,还在北非协助德意联军作战,甚至与叙利亚、约旦等中东殖民地一起对抗英国。总体来看,维希法国对战争的贡献几乎是负面的。然而,在戴高乐领导下的自由法国依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尽管其在二战中的实际影响力远不如波兰、印度等国家。
自由法国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殖民地,其控制的地区包括北非、中东及东南亚等地,但其军力最多时不过百万,且很多军队由本土反抗组织构成。国际上,主要承认的是维希法国,而非自由法国。即使如此,法国最终能够进入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是否真是凭借二战贡献,还是有其他政治考量?
初期的五常席位决定
最初,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并没有法国。1941年12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国中就缺少法国。更早的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只有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四国参与讨论,法国依然被排除在外。法国当时对这一情况感到不满,甚至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康纳利调侃说:“美、英、苏、中四国为世界流出了鲜血,法国仅以一个小国身份参战,根本不够资格。”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法国对二战的贡献并未被其他大国重视,法国能否进入五常席位并不是基于其军事或战略作用,而是基于更深层次的政治博弈。
政治博弈与法国的崛起
1945年4月25日,决定安理会成员的旧金山会议召开,最初确定的常任理事国依然是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然而,关于法国能否加入五常的问题,却掀起了一场复杂的外交争斗。首先,苏联对四国组成的阵营不满,认为除了自己外,其他三国都过于亲美,尤其是中国政府也是亲美立场。苏联担心英美将利用安理会限制其自由行动,试图拉拢一个能够对美国说“不”的国家来平衡。
与此同时,英国的立场也充满了顾虑。战争结束后,英美将迎来强大的实力增长,而西欧却因战争几乎一蹶不振。若英国唯一承担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任,其压力将会非常巨大。因此,英国希望找到一个既不太亲苏又不太亲美的西欧国家加入。最初,美国提出让巴西加入,但巴西对二战的贡献几乎为零,且被苏联认为亲美,这一提议遭到了苏英的强烈反对。
会议从4月开到6月,仍然未能达成一致。此时,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中东国家开始要求独立,苏联因此向法国发出了备忘录,希望法国能帮助这些殖民地实现独立。这一信号对法国而言,正是一个契机。
法国的强势表态与最终入常
戴高乐在公开回应中表示:“这些问题必须由中美英苏法五个大国共同解决。”他不仅表明了法国对自己地位的坚持,也巧妙地迎合了苏联的立场。英国起初拒绝了法国的提议,但随着大英帝国的衰退和美苏联手瓦解殖民体系的现实,英国终于意识到:与其继续敌对法国,不如将法国纳入五常,以便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争取更多利益。
法国不仅能与美苏形成对抗的力量,还能为西欧争取更有利的位置。于是,英国同意法国成为常任理事国。苏联虽然表面上不情愿,但考虑到法国在对抗英美时的决心,最终也表示同意。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在此事上不太关心,但最终也支持了法国入常。
美国则处于尴尬境地。罗斯福总统早前反对戴高乐的强硬立场,但他突然去世,继任的杜鲁门对全局的把握不如罗斯福清晰。美国之前提名的巴西因遭遇强烈反对未能入选,杜鲁门也无奈同意法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总结
最终,法国成功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不仅仅是因为二战期间的贡献,而更是由于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法国凭借其强硬的外交政策和对抗美苏的独立态度,在战后迅速赢得了五常席位。这一过程中,法国充分展示了其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也标志着大国博弈的另一种可能。
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