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结盟三次背刺,中俄不是没结过盟,而是被俄罗斯坑惨了。
说起中俄关系的历史,晚清的李鸿章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清末那会儿,李鸿章推动“以夷制夷”,同时拉拢沙俄制衡列强,从此开始了中俄结盟之路。
结果自那以后,中俄三次结盟三次都被俄罗斯坑了,每次都让中国吃大亏。
当年俄罗斯到底对我们做了什么?话说回来,为啥现在中俄关系这么要好呢?
三次惨痛的教训:结盟的代价
中俄第一次正式的结盟,在1896年。当时由李鸿章牵头, 清政府与沙俄签署了《中俄密约》,本想借俄国牵制日本。
结果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俄国直接翻脸加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顺带还把东北全境占了,逼着清政府签署《奉天条约》,割走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本来是“以夷制夷”,没想到最后却成了引狼入室,沙俄嘴里的结盟,其实就是要来占中国的便宜。
这也让我国的一些革命先辈意识到:弱国无外交。.
到了1945年二战尾声,苏联按照雅尔塔协定对日本宣战,直接进军东北,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
当时的国民党还以为看到救星呢,但没想到的是,这次帮中国解放东北,其仍然另有盘算。
在谈判环节,苏联不装了,直接提出条件:逼外蒙古独立,要旅顺口驻军权,还需要中长铁路管理权。
当时的国民政府历经八年抗战,国力空虚根本扛不住,只能捏着鼻子签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用主权让步,换来了苏联的“对日作战”。
第三次是1950年,中苏签署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条约刚一签署,苏联确实又出钱又出力,帮中国建了156个工业项目。
但是好景不长,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提出要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放现在来看,就是要在我国修建海军军事基地,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我国海域。
听闻此事,毛主席直接拍了桌子,明确拒绝此项。最后苏联撤走所有专家,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这事儿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沙俄时期,还会是苏联时期,其吃人的本性是藏不住的。 自此,我国才算是醒悟了,提出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现代的中俄关系
现在的中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但是远到不了结盟的地步。
今年7月13日,王毅外长在北京会见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此期间,王毅外长用三个最,定义了如今的中俄关系。
王毅说,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 最稳定、最成熟、最富有战略价值”的一组大国关系。
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足以看出我国对中苏关系的重视程度。
官方给出的定义是 :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说白了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这种关系,抛弃了之前因为其他因素而导致的不对等结盟行为。
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天然气管道、核能项目等将两国固定在一起。
2025年,双方发布联合声明,在军事方面中俄将会进行联合巡航、反恐演戏,但绝不会搞军事同盟。
有人可能会问,那中俄现在合作这么紧密,跟结盟有啥区别? 区别大了。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多次要求中国制裁俄罗斯,但是中国始终没答应。
俄罗斯方面,也多次暗示希望中国提供军事支持,并借此机会结成同盟,中国也没松口,只是一味地保持中立立场。
这种策略可以称为“合作,但不捆绑”。即维护了中俄能源、安全等核心利益,也避免我国被卷入代理人战争。
这是历史上,三次与俄罗斯前身结盟所获得的惨痛教训。
其实我们也知道,历史上这几次背刺,说到底不是“结盟”本身的错,而是那会儿国家弱,说话没分了, 盟友关系很容易就变成一方依附另一方。
此事可以参考美国及其盟友们,哪个不是被美国吸血的主。
现在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俄罗斯也是军事和能源大国,两边都非常有底气,也没必要靠结盟来壮胆。
合作归合作,但是各有各的算盘,这种关系或许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和而不同。
这种和而不同的关系,或许还能支持中俄更长久、更稳固。
为啥不结盟?
结盟就意味着主权让渡。俄罗斯现在深陷俄乌冲突,北约东扩压力巨大。
如果中国跟它结盟,很可能被拖进与西方的全面对抗,这跟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原则背道而驰。
而且,我们依然要警惕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这不是没有例子的。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 俄在独联体国家内部大搞“势力范围”,这种思维模式先不说倡不倡导,首先就跟中国结伴不结盟的理念完全相悖。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海外利益遍布180多个国家,结盟最大限度的限制外交灵活性。
而“战略合作”既能借俄平衡外部压力,又能避免被绑上战车。
前一阵子,美国还老是鼓吹中俄已经达成结盟等谣言,说白了这就是美国的圈套。
要 是双方真有达成了这方面的倾向,美国就有借口说中俄搞阵营对抗。但是这话可不兴说,因为上次阵营对抗还1991年以前。
总结
说到最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差不了多少,太亲密了反而容易闹矛盾。 保持点距离,互相尊重,有事就搭把手,没事就各忙各的,这样才能长久。
反观历史上的三次结盟,中国次次被迫让利,现在这种模式才是真正的“以我为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