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退历来是功臣们保全自身最为明智的选择之一,毕竟自古帝王多疑,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结局,许多谋士只能选择放弃手中的利益,退隐江湖。然而,依照这个逻辑行事的刘伯温,最终为何仍难逃一死?
提到明朝开国的第一谋士,绝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想到刘伯温,这确实名副其实。那么,刘伯温具体做了哪些关键贡献呢?
龙湾之战是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阵营后的首场大战。在这场战役中,大部分谋士主张弃城而逃,另一小部分则主张向敌方投降。因为他们认为朱元璋必败无疑——陈友谅麾下拥有十万大军,这力量差距实在太悬殊。再加上陈友谅掌握的是位于朱元璋上游的湖广一带,行军路线自然选用水路而非陆路。
谈到水路,就不得不提陈友谅的战船。那战船有多庞大呢?高达三层楼的高度,甚至让人难以置信。相比之下,当时朱元璋刚在南京站稳脚跟不足五年,他手下的正规军也不过数万之众。他的船只更像是小渔船,远不能与陈友谅的豪华战舰匹敌。随后发生的鄱阳湖大战,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朱元璋船上的士兵只能仰望陈友谅船上雄壮的军队。
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要说朱元璋能赢,谁又会相信?然而,刘伯温却坚定相信胜利属于朱元璋:
首先,陈友谅远道而来,相较朱元璋士兵,他的军队必然疲惫不堪。毕竟,他攻打南京,并非只是顺水而下,而是一路攻城掠地,期间还得小心防范偷袭,因此攻城只能逐一进行,不能轻易绕过。
其次,陈友谅的水军虽然威猛,但主动求战的是他,而非朱元璋。朱元璋可选战场,只要设法将敌军引至陆地,他便有胜算。
结果完全符合刘伯温的判断。陈友谅刚登陆南京便陷入朱元璋的伏击,惨遭重创,数万兵力葬身沙场。此战后,朱元璋开始重视刘伯温,而在此之前,刘伯温尚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龙湾之战爆发于至正二十年,刘伯温亦是当年才投奔朱元璋。即便才智卓绝,也难在短时间内施展全部才华。
当时,能与朱元璋抗衡的除了陈友谅,还有张士诚。张士诚据守江南富庶地带,谁先下手,成为朱元璋必须权衡的关键问题。
大多数人倾向先灭张士诚,理由是其财富雄厚,掌控江南粮食资源,一旦拿下粮草无忧。但刘伯温的观点截然不同,他主张先灭陈友谅。原因在于,陈友谅是个无风起浪之人,而张士诚只是个贪图享乐的地主。
张士诚和朱元璋之间从未爆发过十万大军的大战,因为他整日沉溺享乐。陈友谅曾多次邀约张士诚合攻朱元璋,均遭敷衍。若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不会坐视不理,局势将难以控制。若先攻陈友谅,张士诚则只能无奈旁观,他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难怪朱元璋能够一统天下。尽管大多数人认为应先攻张士诚,但朱元璋却采纳了刘伯温的意见,先灭陈友谅,事实最终证明这是明智之举。
安丰之战是朱元璋一生中最让人郁闷的一场,因为他不仅没得到预期的收获,反而招来了一个麻烦——小明王。小明王是红巾军的共主,名义上是红巾军的领袖,起义初期势力最大,一度逼近元大都。但后来元朝集中力量打击他,他的势力逐渐衰弱。红巾军各自扩张,鲜有人理会他。
至至正二十三年,他已经落得连张士诚都无法击败的境地,安丰被围困,若非朱元璋出兵相救,他恐怕已死于城破之中。彼时城池已破,第一大将刘福通战死。
刘伯温强烈反对朱元璋出兵,因为此时朱元璋正值巅峰,小明王对他来说死了反倒好,活着必将成为拖累,甚至招来“弑主”恶名。但朱元璋坚持救援,认为安丰是南京屏障,必须守住。结果正如刘伯温所预言,局势逐渐失控。
一次预言正确尚且能理解,但屡次如此,就令人难以忽视自朱元璋开国以来对刘伯温的态度变化。
刘伯温被誉为“明之张良”,而李善长则被称为“明之萧何”,但封赏上两人天差地别。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爵首位,而刘伯温仅是伯爵,连侯爵都不及。他的爵位显然与功劳不符。
更关键的是,刘伯温的官职是无权的御史中丞,名义上是御史头领,实际只是管着一群批评官员,他们没有实权。反观李善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朱元璋不在时,他几乎能行使皇权。
刘伯温原是元朝进士,曾做官,但投奔朱元璋时不过布衣身份。因他在浙东元帅府都司任职时遭罢免,江浙行省郎中时又被忽视。他遭遇重重阻碍,原因是他想做事,而他人不愿,导致屡遭打压。
如今明朝开国,他的大公无私终成祸根,那就是“杀李彬”一事。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兼亲戚,若换别人抓到他贪污,顶多警告一番。但刘伯温却直接上报朱元璋,要求处死李彬,与李善长结下深仇。
李善长是淮西集团首领,势力庞大,满朝勋贵多出自淮西,朱元璋自己也出身淮西。果不其然,刘伯温被弹劾的奏折多到堆满地,他不得不选择隐退,否则祸福难料。
不到半年,李善长也选择隐退,原因是他让朱元璋感到了威胁,朱元璋暗示他滚蛋。然而李善长退而不彻底,权力诱惑非同小可。
李善长退位时安排了接班人胡惟庸。胡惟庸无背景无身份,在淮西集团中只与李善长有关。若非李善长提拔,胡惟庸一辈子也就是个地方官。提拔时胡惟庸还送了李善长二百两金子,但李善长对他的恩情远不止这些。
这也是为何电视剧《朱元璋》中,胡惟庸一直称李善长为恩公。
李善长与刘伯温结怨,胡惟庸也与刘伯温不和。李善长离职后,朱元璋召刘伯温入南京,不是闲聊,而是请他推荐丞相人选。事实证明,刘伯温的眼光极准。
朱元璋提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刘伯温一一否定:杨宪心胸狭窄,有才无德;汪广洋更糟;胡惟庸则是劣马,驾车必毁。
胡惟庸身为新丞相,自然知道皇宫内情,刘伯温的评价传入他耳中,他岂能善罢甘休?他立即指责刘伯温“在这块蕴藏王气的土地上为自己建陵墓”。
若指责别人,朱元璋或许不理,但点名刘伯温却不同。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的可怕,于是当即下令剥夺其俸禄。
刘伯温知道自己在青田不受信任,唯有进京方能保命,便坚决前往南京。心想“既然你不放心我,我就住你眼皮底下”,没想到此行竟成绝路,朱元璋早已密谋他的死。
彼时刘伯温年逾七十,身体不再健朗,有病很正常。然而朱元璋派胡惟庸送药,明知两人仇深,胡惟庸故意在药中下毒,令刘伯温病情恶化。
若非朱元璋允许他回乡,刘伯温恐怕客死他乡。回乡仅一个月,刘伯温便去世。
如今影视作品多渲染刘伯温神机妙算,但无论多聪明,都敌不过朱元璋的绝对权力——要他死,只需一句话。
其实,刘伯温的死也合乎情理。他太聪明,换了任何一个皇帝,他活下来的概率都极低。正如动漫《一人之下》中王也道长所言:“你比他强,他嫉妒你;你比他弱,他看不起你;唯有和他一样,他才会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