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孝庄太后在清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杰出女性。她历经多个朝代,辅佐了两位皇帝,具备非凡的远见卓识和卓越才干,为国家的统一和政治清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在洪承畴归降清朝的事件上,她究竟有没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民间传说中她是否真用美人计劝降了这位坚强的大明将领?皇太极的宠妃和大明统帅之间是否存在那种复杂难明的暧昧情感?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清”,随后数年内不断对明朝发动进攻。
1639年,皇太极发动了松锦大战,双方各自投入十多万兵力,激战持续两年,最终明军惨败。明朝的名将洪承畴被清军俘获,押送至盛京。
作为明朝的重臣,洪承畴受崇祯皇帝知遇之恩,面对清军的各种酷刑和利诱,始终坚定不屈,表现出大明将领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然而皇太极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对洪承畴礼遇有加,态度耐心且宽厚。
他的长子豪格对此极为不满,愤怒地说:“父皇,何必留着他?即便没有洪承畴,八旗子弟照样能攻入京城改朝换代。”
皇太极对长子的冲动不以为然,冷冷回应:“杀人容易,挥刀即可,但天下的人难道都能杀光吗?朕要的是大明的天下,更重要的是得到大明子民的心。”
睿亲王多尔衮上前附和:“皇上说得对。若真的不行,不如逼他进食。”
皇太极望了多尔衮一眼,缓缓说道:“人心都是肉长的,朕要亲自劝降,以示恩典深厚。”
此时,汉臣范文程赶忙禀报:“不如先由微臣去试探他的态度。”
范文程担心洪承畴口出恶言激怒皇太极,导致功亏一篑。毕竟洪承畴若被杀,将失去重要的引路人。
皇太极点头:“也是,有劳范先生了。朕就在此等好消息。”
范文程笑言:“皇上既能耐心等待祖大寿十年,为何不能等洪承畴十天?”
皇太极顿悟,赞道:“先生言之有理。祖大寿不是拱手交出锦州吗?罢朝吧。朕在宫中等消息。”
随后,皇太极前往庄妃的永福宫,自从宠妃海兰珠去世后,他频繁造访此宫。
原因一是庄妃身上有海兰珠的影子,二是她在政治上的才干令皇太极钦佩。
自姐姐去世后,庄妃的后宫地位显著提升,她精心打扮,涂抹淡淡胭脂,迎接皇太极。
皇太极细细端详庄妃,发现两人确有几分相似,庄妃身姿婀娜,眉眼清秀且透着智慧,令他心生温情,也感到安慰不少。
庄妃聪慧明理,深知皇太极频繁来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商讨国事,这一次也不例外,她静候皇上指示。
果然,皇太极开口道:“松锦大战俘获了大明主帅洪承畴,此人实属人才,朕想招降,但他坚决不屈,还绝食抗命。爱妃有何良策?”
庄妃回答:“再刚硬的人也有软弱时,想死的人必定还留恋世间。对高官厚禄都无动于衷的,将从情感着手必定有效。”
皇太极眼睛一亮,觉得颇有道理:“范先生回来后,细看形势,再好好商讨。”
这时,太监报范文程求见,皇太极急召进来,追问进展。
范文程答:“他仍旧宁死不降。”
皇太极又问洪承畴身体状况,范文程答:“骨瘦如柴。”
皇太极神色失望,似乎感到无计可施。
庄妃提醒:“人将死之时,仍有所愿,何不从此入手?”
范文程恍然大悟:“与他交谈时,发现细节:尘埃落在他衣上,他轻轻拂去。身陷囹圄却如此爱惜衣物,更何况生命?火候未到,时机未到。”
庄妃引用古语:“良臣择主而事,良将择术而柄。洪承畴或许在等待皇上的亲自慰问。”
范文程担心洪承畴会辱骂皇太极,但皇太极说:“只要能招降他,受点骂算什么?”
范文程告辞后,庄妃细说劝降之策,皇太极感激:“有劳爱妃分忧。”
晚间,两名宫女装扮的女子悄然来到洪承畴被囚禁的三官庙,手捧食盒,显然是专为他准备。
洪承畴七天未食,骨瘦如柴,眼窝深陷,面容憔悴,但依然坚持坐在案前,令人感怀。
两名侍卫目不转睛守护,生怕他自尽。
庄妃化妆成宫女,眼神示意同伴和侍卫退下,揭开食盒,顿时乌鸡参汤的香气弥漫房间。
然而洪承畴依旧沉默,神情呆滞。
“洪将军,请趁热喝些参汤。”庄妃轻声说道。
她又缓缓道:“将军一心求死,难道无所牵挂?难道不想念家人?多年征战,妻儿是否期盼团聚?”
提及家,温馨之情顿生,洪承畴仿佛看见过往每次征战归来,妻妾儿女依偎的场景。如今却身陷囹圄,无法相见。
当年洪承畴被俘,家人以为他已殉国,悲痛万分,崇祯皇帝甚至为他哭泣,亲自撰写祭文。
此时,硬汉身躯微颤,眼中涌出泪水。
“唉……”洪承畴轻叹。
庄妃情真意切:“即便你不念家人,他们也挂念你,盼你早日归来共享天伦。如今大人身陷囹圄,她们怎能不泣不眠?”
洪承畴望向参汤,显露出生存的渴望。
庄妃见状,柔声劝道:“喝些吧,奴婢可为大人喂食。”
她端起碗凑到洪承畴唇边。
见美貌宫女纤纤玉手,眼眸清亮,洪承畴心中生疑,料想她非凡人。
他迟疑时,庄妃又劝:“识时务者为俊杰。朝代更替势不可挡。你若一味执着于旧忠,不如早日归顺,方为明智。”
随即妩媚一笑:“皇上宽厚仁慈,礼贤下士,厚待大人,为何不投降清朝,好早日团聚家人?”
“你是谁?”洪承畴警觉地问。
庄妃答:“喝了汤,奴家自会自我介绍。”
心理防线松懈的洪承畴饿得头脑昏沉,喝光参汤,神清气爽,心中暗道:“活着真好,为何一心求死?”
这些天来,洪承畴内心激烈挣扎,范文程的话在耳边萦绕:
“《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君宁。’你虽忠心清官,却知道大明贪官多如牛毛?忠臣最终遭遇惨烈,你清楚。”
洪承畴明白辽东杨镐兵败被定死罪,熊廷弼有功却入狱,孙承宗支持袁崇焕失势,袁崇焕更惨被凌迟……
为何忠臣结局悲惨?若幸免回京,是否仍被诛杀?
眼下这宫女语惊四座,洪承畴喝完汤再问:“你到底是谁?”
庄妃脱去宫女装,露出一袭葱绿旗袍,朱唇微启:“不必多说身份,只盼你珍惜性命,不再一味求死。”
洪承畴惊愕,明白“本宫”之意,怒道:“败将何用?”
庄妃直言:“皇上视你为引路人,何必固执?”
她上前扶起洪承畴,吩咐侍卫:“来人,给洪将军洗脚。”
洪承畴闻香神驰,坚定道:“请转告皇上,洪某感激。”
庄妃莞尔:“将军情深,愿活着早日与家人团聚。”
次日清晨,洪承畴睡梦中被太监唤醒:“皇上来了。”
他惊醒,虽模糊记得昨夜情景,但依旧紧张。
范文程急步入内:“皇上来看您。”
洪承畴起身,见中年男子身材魁梧,气度非凡,躬身谢恩。
皇太极头戴九龙冠,身穿黄绫龙袍,腰系玉带,面色明朗,走近为他披上貂裘披风,关怀备至。
洪承畴望见皇太极身后的妃子,恍然认出正是昨夜劝他喝汤的女子。
他感慨良多,仿佛置身梦境,败将竟享如此礼遇。
随即伏地拜谢:“皇上真龙天子。”
皇太极大喜,亲自扶起,赐金银貂皮,赐宅邸及侍卫奴婢数十人,安排他进府休养。
不久,一名奴婢入报:“皇妃得知大人身体虚弱,特送来鹿茸人参。”
数日后,洪承畴请求剃发归顺大清。
综上,洪承畴投降清朝,庄妃布木布泰功不可没。这段历史在各种野史中广泛流传,民间故事甚至添油加醋,传言洪承畴因抵挡不住孝庄美色而拜倒裙下,两人存在暧昧关系。
但此说法过于夸张,皇太极为攻克明京,不至于用妃子作为交换筹码。
正史《清史稿》记载,洪承畴因获皇太极赏赐御貂裘而感动,称其“真命世之主”。
但一代名将,究竟是被庄妃才色感化,还是因一件貂裘降清,今已难辨真伪。
无论如何,忠节高于生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洪承畴终因侍二主被世人所非议,乾隆皇帝甚至将其列入《贰臣传》,令人唏嘘不已。
但那时明朝风雨飘摇,加之皇帝不信任,臣子选择被定罪或投降,实为一难抉择,也是严峻考验。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