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石源华:撰写一部《中华民国外交史》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愿望
创始人
2025-09-22 08:31:45
0

吧朋友们

我们之间,就差一个置顶星标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研究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国际形势处于转型期和中国自身实力变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时代背景。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民国外交史研究专家石源华教授的《中华民国外交史》再版适逢其时,本书建立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新体系,并着重关注和研究对于当今外交依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被海内外学界公认为该领域的扛鼎之作。此次修订对前版书中的一些概念、提法和绪论等进一步完善。

《中华民国外交史》

石源华 著

定价:59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

内容简介

本书由民国外交史研究专家石源华教授历时三十多年精心撰述,是一部全面观照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权威之作。全书共五编,聚焦于中华民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过程,对民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问题、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外交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深入的阐释。该书建立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新体系,提出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V形轨迹”“弱国外交的‘搁置外交’”“周边外交”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概念和观点,并着重关注和研究对于当今外交依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本书初版后曾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被海内外学界公认为该领域的扛鼎之作。此修订版对前版书中的一些概念、提法和绪论等进行了修订。本书的出版,将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外交部门等提供重要参考,并可为解读和认识当今中国外交和各类国际问题提供重要借鉴。

作者简介

石源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韩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复旦大学分中心主任等。现任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东北亚研究会学术顾问、上海市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韩国韩中文化协会名誉理事、韩国国会图书馆咨询委员、韩国国家报勋处特聘研究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外交史、中国周边外交、朝鲜半岛问题与东亚区域合作、韩国独立运动与中韩关系等。曾获教育部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上海市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著作奖等省部以上奖项10项。

名家推荐

本书对中华民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问题、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外交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准确地评价了历届政府和重要外交人物在民国外交事务中的历史功过,对于推进中华民国外交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将为解读和认识当今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本书在构筑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体系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中国所处国际背景的重大变化、列强在华势力的升涨降落、中国外交主要交涉对手和内容的变换、国内政局变化的阶段性影响,使其研究富有新意。

——王建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研究视野和思路很广阔,运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视野来观察、分析中华民国外交给中国带来的结果: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导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改变——军绅政权的建立;促进了中国民族主义革命的兴起——反帝爱国运动;促成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发展——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生产方式和城乡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

——陈谦平,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

目录

绪 论

第一编 晚清外交局面的勉力维持和对日外交比重的上升

(1912年1月~1918年12月)

第一章 民国初创 维持晚清外交局面

第二章 烽火四起 中外边疆危机交涉

第三章 欧战爆发 对日外交比重上升

第四章 中国参战 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

第二编 各国在华“均势”的重定和中国政府的外交

(1919年1月~1931年9月)

第五章 列强集会 重定各国在华“均势”

第六章 初融世界 中国国际地位有限提升

第七章 五卅震荡 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

第八章 国共合作 广州、武汉政府的革命外交

第九章 南京奠基 国民政府初期的外交

第十章 反帝反殖 国民政府的周边外交

第三编 日本再破列强在华“均势”和国民政府逐步走向抗日

(1931年9月~1937年7月)

第十一章 东北战火 对日外交比重再次上升

第十二章 战略调整 国民政府组建国际反日战线

第十三章 华北事变 国民政府变换对日方针

第四编 战时抗日外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937年7月~1945年8月)

第十四章 中日大战 推行全面抗日外交

第十五章 苦撑待变 国民政府的抗日求援外交

第十六章 加盟盟国 中国国际地位的跃升

第十七章 并肩战斗 援助周边被压迫民族独立运动

第十八章 风云变幻 中国与同盟国的分歧

第十九章 迎接胜利 抗日战争后期的外交

第二十章 穷途末日 日本对华新政策与日汪关系

第五编 对美外交比重上升和民国外交的终结

(1945年8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日本投降 国民政府的善后外交

第二十二章 以德报怨 对日处置问题交涉

第二十三章 国共内战 对美外交上升主要地位

第二十四章 独立潮涌 战后中国的周边外交

第二十五章 改朝换代 民国外交的终结

签名钤印本开售,

* 下文节选自该书《绪论》

1

写作缘起

撰写一部《中华民国外交史》是笔者一生的追求和愿望。笔者对于中华民国外交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是出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代史教研室的分工,为学生开设相关专题的专业选修课。1988年,笔者以“民国时期中外关系史研究”为题,申报并获准中国国家教委首届青年基金立项,开始相关研究工作。1991年,笔者主编出版了《中外关系三百题》。1994年,在原讲稿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中华民国外交史》。 1996年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同年,主编出版了《中华民国外交史辞典》。这些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得到了一定的好评,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40余年间,笔者在研究和二次修订再版《中华民国外交史》(修订版)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和不断追求新的研究特色,致力于撰写一部有特色的新作。

2

研究特色

其一是运用新理论,笔者在历史学科工作20余年,后20年多年,转向国际政治和外交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本书的修改和撰写尝试引入国际均势理论等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理论,使视野更为宽阔,更具理论色彩。

其二是尝试新方法,笔者在研究方法上将注意历史学研究方法与政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在史论结合的史学传统研究基础上,努力引入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并提出一些新概念,体现全方位、多层次、新角度的特色,使新著的体系更为完整,逻辑更为严密,更具有特色。

其三是扩展新领域,笔者将努力运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民国外交史研究的许多新领域,涉足不少过去无人涉足或注意不多的领域和问题,如周边外交、搁置外交、人物外交等,修正传统的外交史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性问题,充实拓新既有的研究成果。

其四是运用新史料,笔者重视第一手档案资料的收集和使用。除广泛引用已经公布和出版的海内外档案资料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等档案外,尤注重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馆所收藏的中国国民党特别档案,台北“国史馆”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收藏的外交档案史料。力争本书尽量多地使用一些未刊或新发现的资料。

其五是提出“中国周边学”的新概念,尝试创新学科,高度重视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努力改变民国外交史研究重视中国与大国关系研究,而忽略甚至不提中国与周边邻近小国关系研究的倾向,使本书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华民国外交史的全貌。

3

重要价值

本书的修订版在以下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呈现了若干新特点:

(一)建立一个富有特色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新体系

中华民国外交史的通史类著作已经出版10部以上,其体系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政治史的体系撰写,一般分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广州武汉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诸阶段;另一类是参照中国革命史或中国现代史的体系撰写,一般分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诸阶段,构成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的体系。严格讲,这依然是政治史和革命史的研究体系和框架。本书力图构筑一个新的有特色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体系。

本书的研究体系将特别注重四端重要因素。

其一,中国所处国际背景的重大变化。在民国时期至少有4次重要的世界历史性变动值得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在华势力范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美苏冷战时代的到来,国际关系出现新格局。这些变动具有世界意义,对中华民国外交史的影响及阶段划分至关重要。

其二,列强在华势力的升涨降落。晚清以来形成的列强共占中国的“均势”,在民国时期由于日本这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不断面临挑战。这种“均势”的维持及其被破坏,以及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均势”及其再度被破坏,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最终日本战败,美国势力独占中国,这一历史过程是促成中华民国外交史呈现阶段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其三,中国外交主要交涉对手和内容的变换。在民国的各个时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外交面临的任务、主要对手、交涉重点、策略方针均有所变化,这是划分民国外交史分期时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四,如同政治史一样,民国时期南北政权的更迭、国内政局的变化以及中国革命运动的阶段性影响,也是中华民国外交史分期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书的体系,特别注重中国国际地位由跌落至逐步攀升的历史变化过程,分析中国的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的实施经过,将其作为观察和划分中华民国外交史阶段性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数。在此基础上,细致考察中华民国外交史变化的全过程,本书的框架设计为5编25章102节,力图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研究新体系,尝试清晰勾画中华民国外交史发展演变的脉络。

(二)客观分析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的5个倾向性问题

本书比较系统和客观地对如下5个倾向性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一个倾向性问题是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取代丰富多彩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本书全方位地开展对于中华民国外交史的研究,力图摆脱历史上形成的“一讲外交,就是帝国主义侵华”的政治范式,在中国共产党和党中央领导下,客观论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演变经过,既叙述和批判列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及其负面影响,也实事求是地分析各国在中国反对日本侵略和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的互动和给予中国的帮助。

第二个倾向性问题是以“弱国无外交”的简单结论笼统批判和全盘否定民国外交均为“屈辱外交”。本书认同“并非弱国都无外交”,“越是弱国越需要外交”的观点。本书力图科学地论述民国历届政府和重要外交人物所作的外交努力,严厉批判列强各国对中国的欺凌和侵略和历代统治者对于列强压迫的妥协屈服,也客观评判他们面临的复杂外交局面和外交交涉的功过得失。充分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斗争中为打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者,改变中国国际地位作出的各种形式的斗争和贡献。

第三个倾向性问题是晚清以来(包括民国时期)中国国际地位一路跌落的观点。本书提出并论证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V形轨迹:在晚清是自上而下的快速运动,越来越跌落,八国联军之役后跌至最低谷;进入民国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反帝国主义侵略斗争在中国和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中国国际地位开始自下而上的缓慢上升运动,至开罗会议和联合国大会达到高峰,中国不仅成为“四强”之一,而且史无前例地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后又趋下降。本书客观论述这个轨迹的形成,既与民国时期世界大势的变化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是中国人民长期反帝斗争推动的结果。

第四个倾向性问题是忽视中国对于周边被压迫民族和中小国家外交的研究。一般外交史专著均着重于论述民国时期大国外交的研究,极少注意对中国周边邻国外交的探讨。本书在重视中国大国外交研究的同时,运用相当的篇幅研究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对于朝鲜、越南、印度、菲律宾、缅甸、泰国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和南洋地区的外交,还详尽考订了民国时期中国和外蒙古、中国与琉球关系发生变化的历史过程,并对朝鲜、越南、印度、缅甸、琉球等民族独立运动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努力使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民国时期中国外交的全貌。

第五个倾向性问题是对于民国外交家的片面或负面评价。笔者较早提出了“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的概念,并指出:“对于他们的成长道路、外交思想、功过是非的评价,不仅本身是民国外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对于深化该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高度重视对于民国外交人物的研究,在分析研究各类外交活动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这个群体的特点。本书既批判这一历史时期的外交家在国家走向衰亡过程中所起的负面作用,不讳言他们在中国外交事务中的失策和错误,也注意改变对于民国时期外交家全盘否定的观点,注重研究他们的知识结构、晋升经过、外交思想、功过是非等,肯定和褒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力图客观正确总结民国外交家的历史功过,为今天的外交事业提供经验和教训。

(三)提出若干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的新概念和新观点

笔者主张应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放在远东国际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提出了近代远东国际关系的“四阶段论”,即以大中华帝国为中心的远东国际关系体系、远东列强殖民统治体系、远东民族独立运动与列强殖民统治并存体系、冷战时代远东国际关系体系,进而分析近代(包括民国)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探寻民国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构架和思路。

本书在这样的总思路和大框架下,提出或论证了若干新概念和新观点,如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V形轨迹、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以及弱国外交的“搁置外交”、“以夷制夷外交”、“大亚洲主义周边外交”、北京政府的“维持外交”和“修约外交”、广州及武汉政府的“革命外交”、武汉国民政府的“退却外交”、南京政府的“依赖国联外交”、战时的“抗日外交”和“大国外交”、战后的“善后外交”等,这些概念和观点的提出和运用,将有助于提升中华民国外交史的整体研究水平。

(四)实现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与现实外交问题的更好结合

本书努力将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与当今中国外交问题和外交需求相联系,着重关注和研究对于当今外交依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包括列强霸占中国领土、挑起边界冲突、煽惑中国边地动乱和民族问题,以及中外领土或边界争议问题等。这些问题与当今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和新时期外交有密切的关系。本书对中国与印度、朝鲜、越南、菲律宾、缅甸、泰国、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周边民族和国家在各个时期关系的细致研究,对于处理当今中国周边外交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转自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光启书局有限公司

上海《理财周刊》社有限公司

以专业学术打造品牌

以社会责任引领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复刻70年代市井韵!民德路茶馆... 9月21日上午,位于南昌东湖区民德路411号的民德路茶馆正式开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以及茶文化爱好...
原创 古... 在人类社会中,作为一种群居性高等动物,争执与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有效的纠纷解决手段,...
深海宝藏中的丝路传奇 远远望去,坐落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建筑外观犹如起伏的波涛,三重屋檐沿潭门渔...
原创 新... 《西夏故事:西夏陵成功申遗纪实》后记 撰文|路生 当我们提笔书写西夏的历史与文化,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地评线】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宝... 近日,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又完成了两件大事——首次认定并公布了11个“厦门市历史地段”、《厦...
原创 唐... 唐朝在其鼎盛时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源于两个强大的民族势力:突厥和吐蕃。然而,尽管这两股力量在边疆...
原创 浅... 唐朝收养制度的历史与影响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盛世,其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在世界历史上都...
原创 别... 《隋唐演义》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评书小说,其中许多关于人物武力的描写往往让人难以分辨虚实。比如,其中...
原创 司... 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也能带给您不一样的参...
原创 日... 原文改写: 编辑|长歌史说 “你们中国人不是很宽容和大度吗?为何二战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你们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