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年的秋冬季节,刘备由于与吕布的关系愈加紧张,最终决定投降并驻扎在吕布的控制下的小沛。尽管他曾与吕布同处一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军力逐渐壮大,最终积聚了超过一万的兵力。(《三国志·先主传》)
吕布的几位将领对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将军一直想要除掉刘备,现在可借着袁术之手来解决他。”(《三国志·吕布传》)吕布对于刘备的逐步崛起始终感到不安,且心存疑虑,觉得不该放任其继续成长。于是,他决定亲自出征小沛,带领大军对刘备发动攻击,迫使刘备最终败逃至许都,并选择投靠曹操。(《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投奔曹操的举动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决策。此时,他的生死已经完全依赖于曹操及其智囊团的决策。在许都时,程昱——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务的东中郎将——出于对刘备的警惕,专门去见曹操并提出:“我认为刘备确实有非凡的才华,并且深得民心,迟早会不甘心屈居他人之下。不如趁早除去他,以免留下后患。”(《三国志·武帝纪》)
虽然曹操听后略显犹豫,但并未立即回应。程昱离去之后,他召见了另一位智囊,司空府军祭酒郭嘉,希望听听他的意见。郭嘉则回应道:“程府君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您曾以‘为百姓起兵’为名,广招贤才。若现在杀害刘备,恐怕会引起人心的不满。刘备如今虽因困境投奔我们,但他素有英雄之名,若因求助而死于非命,世人会认定您害贤,智者必不敢再来依附您。这样做无疑会引起更大反感,恐怕连最忠诚的人都无法信任您。所以,您得三思而行。”(裴注《三国志·郭嘉传》引《魏书》)
曹操听后大加赞赏,认为郭嘉深具远见,最终决定放弃杀刘备的念头。他对程昱表示:“现在是我广纳英雄的时候,不能因为杀一个人而失去天下人的心。”(《三国志·武帝纪》)因此,刘备得以保全性命。
从曹操与其谋士之间的讨论来看,刘备此时选择投奔曹操的时机无疑是最为有利的。逃亡过程中,刘备不仅带上了妻儿,说明他在决定投靠谁时,已经做好了全面的考量并权衡了所有的利弊。尽管曾经在公孙瓒的阵营中与曹操为敌,但曹操在196年早些时候已经主动表彰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三国志·先主传》)这显然是曹操以化敌为友的策略来牵制袁术。
吕布无故进攻刘备,实际上是在出师无名,面对这样的局势,刘备投靠曹操在道义上理应得到接纳。而且,曹操早在九月就迎接了天子进入许都,刘备投奔的不仅仅是曹操,还是以曾任徐州、豫州刺史的身份回归朝廷,进一步证明他不是无根之木。尽管这个身份未必得到正式认可,但在曹操手中,这无疑是一种更具战略意义的选择。
与此同时,其他诸侯之间的权力博弈也不容忽视。公孙瓒麾下的青州刺史田楷早在196年初就被袁谭击败,刘备则提名北海相孔融为青州刺史。曹操迎接天子后,迅速在朝廷名义下召孔融为将作大匠,负责宫廷建设工作。(《后汉书·郑孔荀列传》)孔融虽是一名名声显赫的大士,但曹操更重视的,显然是孔融的身份——青州刺史,尽管这一职位的虚实尚存,但其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十分重大。
这时,刘备同样有了一州之主的身份。曹操通过给予孔融和刘备这样的待遇,显示了他对新朝廷的深远考虑,这不仅是对他们的礼遇,更是为了激发其他诸侯的归附。在这一过程中,曹操并未做出立即的决断,反而在实际操作中为刘备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当然,刘备此时的豪赌成功,背后是曹操的战略眼光。与随献帝到许都的其他汉廷大臣相比,刘备的成就显得愈加显眼。曹操厚待刘备,正式任命他为豫州牧,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许都的政治地位。(《三国志·先主传》)
然而,郭嘉虽然不支持曹操处决刘备,但他并不完全赞同刘备返回豫州。他向曹操提出:“刘备有过人之才,并深得人心,关羽、张飞等也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若让刘备继续在外独立领兵,将来势必形成威胁。因此,不如把他安排到一个高位闲职,留在许都。”(裴注《三国志·郭嘉传》引《傅子》)
曹操正计划征讨张绣,急需刘备在后方牵制吕布。然而,曹操并未完全听从郭嘉的建议,还是决定让刘备继续领兵,给他机会扩展自己的势力。实际上,曹操还从刘备阵营中调走了重要人物麋竺——这位财力雄厚、在刘备军中有着极高地位的将领。曹操任命麋竺为嬴郡太守,将其从刘备身边调离,这一举措可以说是曹操为了防范刘备的潜力扩张做出的微妙安排。(裴注《三国志·麋竺传》引《曹公集》)
最终,曹操给予刘备的支持不止于名义上的承认。通过再次帮助刘备夺回小沛,曹操为刘备提供了充足的兵力和粮草,使得刘备能够在豫州稳定局面,进而有了向吕布复仇的机会。通过这次豪赌,刘备不仅保住了性命,更为日后的反击做足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