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关于大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的死,自古以来,民间和史书中普遍认为这是典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事件,充满了残酷的权力算计。甚至有传言说,吕后所做的一切阴谋诡计,都是在刘邦默认之下展开的。所以,最终真正“下手”杀韩信的,其实是刘邦本人。
司马迁老先生曾经提到,刘邦听到韩信死讯时,内心既有喜悦又充满怜惜。可那些引用这句话的人,往往对汉初的政治形态有着极大的误读和偏见。
一、刘邦和韩信真的势同水火吗?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集团终于正式掌控天下,宣布大汉政权成立。作为汉初“开国三杰”之一的韩信,获得了大汉集团中仅次于刘邦的高位股份,但这份股份是刘邦带着极大顾虑和不情愿才给的。
原因很简单,垓下之战前夕,刘邦曾被项羽打得节节败退,急切给韩信发出多次急电求援。然而韩信身为当时的关键将领,趁机提高条件,提出升职加薪的要求,明确表达了从“打工人”晋升为“大汉股东”的强烈愿望。
这差点让刘邦火冒三丈,好在张良劝解之下,刘邦才勉强答应封韩信为齐王。齐国是自古富饶之地,鱼盐资源丰富,富甲天下,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历来是割据势力的温床。刘邦之所以对韩信“爱憎分明”,正因为这一点。
垓下战事一结束,刘邦迅速变阵,将韩信的爵位从齐王调任为楚王。虽然都是诸侯王,但两者权力和背景有天壤之别。楚国的地盘原属于项羽势力,民众对项家怀有极深感情。而项羽的死,正是韩信手下败将。把韩信放到这个充满敌意的地界,刘邦显然是在给他设下重重考验,稍有不慎便会翻车。
但韩信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凭借两则著名典故成功笼络了楚地人心。众所周知,韩信出身卑微,曾受过屠夫“胯下之辱”,可他衣锦还乡后非但不报复,还提拔那屠夫为校尉,显示出宽宏大量。第二件事是一饭千金的故事,韩信回乡后首件事就是寻访当年施恩的漂母,千金回报昔日恩情。这两则故事传递了强烈信号:对仇人不计较,对恩人必加倍回报。
简言之,韩信是在告诉楚地百姓:我只记恩情不记仇恨,大家不必恐惧。
刘邦见一计不成,又另出妙招。他假借“领导考察”名义,亲自来到韩信管辖的云梦泽度假,并发电报邀请韩信同游温泉。
韩信思虑良久,终决定赴约,却落入刘邦的圈套。许多人不解,明知道刘邦有心算计,韩信为何还要赴宴?
韩信无路可走。论兵力,他与项羽不相上下,但实力毕竟不及项羽。若与刘邦公开对抗,结局大抵是“乌江再现”。装病不去也行,但若刘邦多次盛情邀请,装病迟迟不见踪影,必会引来更大猜疑。结果是,老刘一旦出手,英布、彭越等诸侯必不会同情韩信,反而会认为他罪有应得。
因此,韩信只能赴“鸿门宴”。
被捕后,刘邦没有马上处死韩信,而是将其贬为淮阴侯,带回长安。司马迁评价韩信在长安的生活:韩信身为叛逆分子,明知领导忌惮其才能,故常托病不上朝,脸上时常带着不满,明显对组织怀有怨恨。
其实,韩信不参加朝会并非反常。长期指挥战争的将帅,神经紧张,精神压力巨大,身体状况往往不佳。一旦松懈,便是疾病缠身。汉初多位将帅,建国后多重病缠身,极为常见。至于韩信是否心怀不满,司马迁不是他心灵透视者,无从断言。若韩信真公然反抗,刘邦绝不会容他活到此时。
古代史书关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往往是作者主观臆断,可信度有限。
在长安期间,刘邦和韩信还发生过一次著名的“多多益善”的对话,显示两人关系并非敌对。
一次酒宴上,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刘邦问“那你自己呢?”韩信答“多多益善”。刘邦追问“那你怎么被我拿下的?”韩信笑言“那是因为老板您擅长用人,我比不上。”
如果两人真水火不容,不可能如此调侃。仅“多多益善”四字,便是极其危险的暗示,足以要了韩信的命。
其实,双方冲突的根源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韩信渴望封王过一把开宗立业的瘾,而刘邦则想效法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坚决不让历史倒退。
表面上看,矛盾难解,但韩信与英布、彭越、张耳等诸侯本质不同。后者本是地方雄主,投靠刘邦前已有坚实基础,封与不封,对他们影响有限。
韩信则是刘邦麾下“打工仔”,凭机缘偶得股份,没有独立起家的实力,失去股份就成无根之萍。
英布等人有自己的团队和资本,一旦被剥夺封号,极易再度造反。韩信则无此资本。
因此,韩信对被剥夺楚王封号的怨恨,远不及其他诸侯王激烈。
打个比方,淮阴侯是韩信理应的收入,楚王则是非法所得。被剥夺非法所得,韩信心虚难以反抗。
此外,后来韩信与刘邦关系仍有缓和的迹象,刘邦极可能对他进行了思想工作,让他再次成为铁杆支持者。
二、韩信为何必须死
韩信被杀,其实是卷入了汉初另一条政治斗争暗线。
除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还有刘氏集团内部的刘吕之争。吕氏是刘邦创业路上的首批支持者,军中根基深厚。刘邦晚年曾想废太子刘盈,以削弱吕氏势力。
但晚年的刘邦已老迈,手下很多人转向吕后。坚定站刘邦阵营的仅剩陈平、萧何和韩信。
有一则史料反映韩信当时地位:他曾拜访樊哙。樊哙见他立刻跪拜称“我大王终于来我家了!”表面客套,实则意味深长。韩信此时已是淮阴侯,封号已被削,樊哙此举实际上是向韩信示好,暗示愿意支持他复位。
樊哙虽为舞阳侯,但其妻是吕后妹妹,实际属于吕后阵营。
若韩信真的身陷囹圄,无人拉拢价值,为何吕后阵营还会向他抛出橄榄枝?唯一可能是,韩信仍是刘邦的人,是潜在威胁。
韩信对此表现更耐人寻味。酒后他曾言“不想自己居然沦落到与樊哙平起平坐”,明显是对现状的无奈与讽刺。
司马迁记载:韩信对樊哙跪拜表示笑意,暗示自己不甘心与昔日上司平起平坐。
这话说给谁听?显然是刘邦,表明自己与吕后无染。
韩信“请客斩首”成局,饭已吃,若不愿臣服,只剩死路一条。也因此,韩信成为吕后必杀名单上第一位。
三、韩信死因扑朔迷离
我们认为刘邦不愿杀韩信,主要是韩信死法异常蹊跷。
史书记载,韩信被控谋反,吕后担忧提前暴露,命萧何设陷阱,诱韩信入宫暗杀。
若韩信真是落单政治犯,何必设复杂局?直接派人家中取他性命不更快?
此举异常,只有两种解释:一是长安兵权在韩信手中,吕后无法直接动手,只能以计取胜;二是刘邦临终前为韩信做保护,吕后无力动手。
最终萧何被策反,才得以暗杀韩信。
我们前文提及,刘邦可能已经“做通”韩信,基于韩信对刘邦、萧何深厚感情。毕竟韩信出身寒微,是刘邦、萧何一夜提拔成大将军,这种缘分极为罕见。
这种感情之深,远胜诸葛亮与刘备。
然而,刘邦万万没想到,萧何也会背叛革命。
史料载:有人告发韩信反叛,吕后欲召见,恐韩信不来,遂与萧何密谋,设诈言,诱韩信入宫,遂将其缚斩杀。
司马迁记:刘邦闻讯,虽喜且怜,内心只有怜惜和愤怒,但已无力救韩信。
萧何杀人后,刘邦未追究,反而加官进爵,并派500卫士护卫萧何。
这非奖励,而是警告。
萧何掌管关中,若他与吕后联合,封锁关中,刘邦将终身不得返长安。
刘邦此举意在告诫萧何:“我已给予你极大权力,吕后无更多可给,勿再造次。若你任性,那这500卫士就是你的死神。”
刘邦没有给吕后和太子配卫兵,却将重点放在萧何身上,足见萧何地位之重要。
萧何明白,这500卫士并非保护,乃是威胁。
史料称:刘邦封萧何为相国,增封五千户,命500兵为其卫士。群臣庆贺,只有召平独自吊唁,预言祸患由此起。
刘邦回长安后,开始整肃萧何,最终以勾结房地产商侵占上林苑为由下狱,准备处死。因吕后势力强大,萧何被关押数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