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之交,英雄辈出,许多豪杰纷纷崭露头角。其中,颍川籍的王霸因仰慕当时还是起义军将领的刘秀,带着数十名门客前往投奔刘秀。刘秀辗转各地,王霸始终忠心伴随左右,而那数十名门客则逐渐散去。据《后汉书》记载,刘秀曾特别赞扬王霸对自己忠诚不离不弃,说道:“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这句话表达了刘秀对王霸坚定不移的感激。
后来,王霸官至上谷太守,被封为淮陵侯,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借用了光武帝刘秀的这句话,写成一首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这首题为《赠萧瑀》的诗,表达了对萧瑀“诚臣”品德的高度赞赏。而这个被唐太宗赞誉为“诚臣”的萧瑀,可谓非同一般——他曾是西梁的皇子,后来成为唐朝宰相,还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九。
萧瑀出生于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诞生在西梁皇宫,他是梁明帝萧岿的第七子。提及南北朝晚期,许多人印象深刻的是北方的北周、北齐与南方的南朝陈相互对峙,而西梁或者称作后梁的存在感则十分微弱。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大军南下击杀梁元帝,立梁武帝萧衍的孙子萧詧在江陵建立了一个面积仅有三百里左右的傀儡政权,这便是西梁建国的开端。
隋朝开皇七年(587年),隋朝轻易吞并了西梁,十二岁的萧瑀随同其他宗室成员迁往长安。值得一提的是,萧瑀同父同母的姐姐萧氏早在五年前嫁给了隋文帝的次子杨广,成为晋王妃,两人感情深厚。依靠这层亲戚关系,萧瑀得到了杨广的特别照顾。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广被立为太子,萧瑀随即被封为太子右千牛卫将军,地位显赫。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为帝,萧氏被册封为皇后,萧瑀也因此不断晋升。然而,萧瑀性格刚直,多次直言进谏,逐渐引起了杨广的反感。另一方面,萧瑀的妻子是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的侄女,而唐国公李渊正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萧瑀与李渊因此成为表妹夫,二人关系颇为密切。
隋末动乱之际,李渊和其子李世民在太原起兵,很快占领长安。此时,因触怒隋炀帝被贬为河池太守的萧瑀接到李渊书信后率部投降,于是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民部尚书,封宋国公。武德元年(618年),萧瑀被任命为内史令,相当于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史书记载其职权:“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由此可见,萧瑀在唐朝建立初期地位之高。
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萧瑀历任尚书右仆射和左仆射。然而,唐太宗即位后,萧瑀的权力受到了极大冲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相比李渊倚重的萧瑀,唐太宗更信任与自己长期共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眼见权势渐被削弱,萧瑀在日常言行和奏章中表现出明显不满,唐太宗正急需树立威信,遂直接罢免了他的官职。
不久,达成夺权和树威双重目的的唐太宗,又封萧瑀为太子少师。同年六月,尚书右仆射封伦去世,百官暂时无主,唐太宗再次任命德高望重的萧瑀为尚书左仆射。但好景不长,萧瑀与侍中陈叔达在唐太宗面前激烈争辩,最终被以不敬罪名罢免。过了一年多,唐太宗重新任命他为晋州都督。
此后,萧瑀数度拜相,又多次被罢免。尽管他在群臣中地位显赫,但仕途颇为坎坷。虽因刚正不阿屡遭罢免,但唐太宗亦曾赞赏他:“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之意未决,我处于此时不为兄弟所容,实因功高不受赏。此人不可用厚利诱之,不可用刑戮恐之,真是国家栋梁。”这番评价体现了萧瑀的忠诚与不可替代。
贞观二十年(646年),萧瑀再度因得罪唐太宗被罢免,甚至被剥夺宋国公爵位。次年,唐太宗息怒,恢复了萧瑀的爵位。但此时年逾七十的萧瑀因忧虑成疾。为安抚他,唐太宗特召他至皇家避暑宫玉华宫休养。虽在玉华宫静养一段时间,萧瑀最终还是驾鹤西去,享年七十四岁。
萧瑀去世后,朝廷追赠其司空、荆州都督,并赐谥号“贞褊”。其中“贞”表示坚定有操守,“褊”则含有狭隘急躁之意,显示唐太宗对萧瑀既爱护又有所怨忿。总的来看,萧瑀既是西梁皇子,又是隋炀帝小舅子、唐高祖的表妹夫,身份尊贵显赫,同时也具备卓越的治国才能。然而,他刚直的性格令其在贞观年间屡次任相又屡遭罢免,最终只获得了一个含义复杂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