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您没看错,这个时间节点并非晚清或民国时期,而是90年代的1993年。
在1993年,我们与自己最为忌惮的对手——日本之间的生产力对比达到了极端值94.55。这一数字的含义就是,约100名中国人的总体生产力才勉强相当于1名日本人的贡献。
而与目前我们视为最大竞争者的美国的对比极值出现在1949年,但大家都明白,那是由于内战才刚结束,所以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更具参考价值的极值应是1987年,此时的数值为79.58,也就是80名中国人的生产力才能抵得上1名美国人的。当我们进一步探讨1978至1993年这15年的时间段时,会发现美国的生产力始终保持在我们60倍以上,而这一现象在1993年达到了巅峰。通过后续的数据图表,您将能够清楚地理解这一切。
1840年,中国遭遇了无比巨大的灾难——鸦片战争。那时的中国人民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在世界的舞台上已经落后了太多。当时中国尚以大刀长矛抵抗自大海而来的侵略者,面对洋枪洋炮,无力还击,更无法有效保护自己的财富、领土与人民。这场战争为我们民族留下了深重的伤痛,至今仍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然而,正是这场巨大的灾难让中国人民意识到,唯有采取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改革措施,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捍卫自己的家园。
如今大家普遍认为,1840年英国的人均GDP约为当时中国的5至10倍。那时,作为一个初步进入工业化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战胜了正逐渐走向衰退的封建农业国家中国。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一时刻就是我们与世界距离最远的阶段,毕竟技术与发展差距相当悬殊。但事实比预想的要严酷得多,很多人难以想象,那个看似遥远,实则已是三十年前的1993年,才是我们与世界的巨大差距最为明显的时候。
上世纪90年代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时代,然而实际上,那也是我们与梦想最为遥远的时刻。若深入探讨这些差距的原因,除了由于过度陷入政治运动,造成的后遗症外,还有更多其他原因,例如缺乏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有效互动等。不可否认的是,从1976年到1993年,整整经过了17年。这失落的十七年里,面对外界,国人的内心充满了什么样的苦涩,我相信大多数40岁以上的人会因自身的经历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时间轻轻推移,如流星般瞬息万变,转眼我们已经来到了2023年,整整三十年过去,如今的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我们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回眸1993年的日本,那时的他们犹如夜空中璀璨的烟花,耀眼夺目。但自此之后,他们却步入了长达三十年的失落期,所谓的“失去的三十年”,仿佛是一次不断后退的漫长征途。索尼、松下、东芝、日立和NEC这些曾经如流星般闪耀的科技巨头,似乎顾此失彼,终于逐渐隐没在岁月的长河中。
而如恒星般高悬在天际的美国,自1993年以后,也在我们仰望的目光中逐渐失去了那璀璨的光辉。也许是因为我们即将崛起为一颗新的恒星吧。尽管它的光芒依旧强大,但现在的我们已经能够冷静地直视,而不再被其耀眼所迷惑。
是否可以用“短暂”来形容这三十年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艰难地跨越了自我界限。然而,或许仍有人心存疑虑,担心我们仍有许多无法实现的目标,那么就请转头回望三十年前的自己。
不必害怕,更不需要惧怕,经历过绝望与失落后,总会迎来璀璨的希望之光!
——献给所有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人们。
注:有关数据来源及相关问题,请查阅下方的文章链接。
关于《中华之殇,至暗之时!》这篇文章的一些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