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传奇人物的名字和故事,虽经过口口相传,但到了今天,许多英勇壮举或多或少都被夸大了,甚至一些故事在不同版本中也出现了情节的改动,甚至还衍生出一些根本不存在于真实历史中的人物形象。那么,在这些历史传说中,古代的大力士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在力量方面,谁又更胜一筹呢?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诗相信许多人在中学语文课上都读过。人们对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的坚决态度以及他宁死不屈的自刎之举,常常感到震撼与惋惜,敬佩他那种不愿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尽管他未能拥有一个胜利者的结局,项羽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在力气方面却极为强悍。成语“拔山扛鼎”正是用来形容他的巨大力量。
项羽自己在《垓下歌》中写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意指他那撼动山河的力气,当然这带有浓厚的夸张与豪迈色彩。那么,除了诗词中的描写,史书中还有哪些记载可以证明项羽的力大无比呢?司马迁的《史记》便记载,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古代的八尺大约相当于现代一米八五左右。至于“力能扛鼎”,这里的“扛鼎”并非用肩膀扛起沉重的青铜大鼎,而是用双臂将鼎举起。这足见项羽是个臂力惊人的魁梧汉子。
从项羽使用的武器也能看出他的力气之强。众所周知,他使用的兵器是霸王枪,重达一百二十九斤,而他竟能单手挥舞这柄重枪征战沙场。试想在激烈的战斗中,若无强大的臂力支持,如何能使出灵巧敏捷的招式击败敌人?由此可见项羽的臂力非同凡响。
当然,历史上能够举鼎、使用百斤重武器的人远不止项羽一人。他只是众多古代大力猛士中的一个,还有许多其他更为强悍的传奇人物存在。比如,在《隋唐演义》等古典小说中,屡次出现大力猛将李元霸的形象。李元霸以力大无穷著称,传说他能捻铁如泥,是隋唐第一猛将,备受帝王的器重。
根据书中描述,李元霸的外貌颇为怪异,尖嘴猴腮,脸色如病鬼,骨瘦如柴,头发是黄色的。他一餐能吃斗米加十斤肉,换算下来,斗米约十二斤半,肉十斤,尽管身形消瘦,却极为能吃。李元霸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为他那与外貌极不相称,甚至比项羽更为惊人的强大力量。小说中有“四象不过”的说法,形容他力量之大,连四头大象也无法与之相比,这种夸张的描写几乎胜过现代举重冠军的体力。
项羽用的是单手一百二十九斤的枪,而李元霸则挥舞着一对铁锤,每只重达四百斤,合计八百斤重!当然古代一斤的重量和现代不同,隋朝时期一斤约为222克,换算成现代重量,李元霸的铁锤重约355斤。故事中,他在紫金山一战中,用一锤打死了隋朝武功最高的将领——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宇文成都。此后,他独自一人统领百万大军,势如破竹,所过之地尸横遍野,斩杀敌军无数。
不过,这位力大无穷的奇人却在十五岁那年遭遇雷击身亡,也就是说他在少年时期便已拥有超凡力量,勇猛杀敌。遗憾的是,李元霸仅存在于历史小说中,其英勇事迹多是后人想象的产物,而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我们还熟知商纣王帝辛,是商朝灭亡时的暴君代表,史书记载他荒淫无度,制造“酒池肉林”、施行“炮烙之刑”,与妲己的美艳传说也流传至今。人们将他与夏朝的桀并称为“桀纣”,成为暴君的代名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商纣王在位期间也有一定的政绩,他多次出兵东征,扩展了中华民族的疆域,首次将版图拓展至山东、福建沿海一带。
但他登基后频繁游巡征战,庞大的军事开支使百姓税负沉重,加之他奢靡无度,沉溺美色,致使百姓苦不堪言。君主与民心渐行渐远,国家从内部开始瓦解,最终走向灭亡。除了“亡国暴君”的形象,商纣王其实也是个力气非凡的人物。《史记》中描述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意即他眼耳灵敏,反应迅捷,力气超过常人,能够赤手空拳搏击猛兽。由此可见,他不仅武艺高强,力气也十分惊人。
此外,我们常用的成语“九牛二虎之力”据说与帝辛有关。三国时期学者皇甫谧在《历代帝王世纪》中写道,帝辛能够“倒曳九牛,抚梁易柱”,即能倒拉九头牛,扛起摇摇欲坠的宫梁。这些传说显示帝辛确实具备超凡的力量。
然而,尽管帝辛拥有非凡的力气和身手,没有相应的德行作支撑,纵使力大无穷,也难以稳固江山,赢得民心。最终,商纣王帝辛以国破家亡的悲剧结局落幕,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中国历史上记载了无数奇人异事,许多内容在现代看来匪夷所思。我们不能盲目全信,但应当尊重历史文化,以科学和审慎的态度来解读,体会古人通过故事传递的情感与智慧。历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