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灭掉北宋并南下占领中原之后,金朝统治者也面临着兵力不足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以汉治汉”的策略,即利用汉族人管理汉族民众,通过设立效忠金朝的汉族傀儡政权,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的汉人。这种做法既节省了金军的兵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治压力。
最初,金人选中了张邦昌作为伪楚皇帝,试图借此在中原树立一个傀儡政权。后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对中原的控制,金朝又以建立伪齐政权为诱饵,成功诱使宋将杜充归降金朝。随着金军逐渐撤离江南返回北方,他们在山东、河南一带扶持起一个名为“大齐”的傀儡政权,推举宋朝降将刘豫为皇帝。这一政权被史书称为“伪齐”,是金人利用汉族官员治理中原的一大典型例子。
从此,金朝和南宋之间形成了两个傀儡政权——“伪楚”和“伪齐”,这两个小王国横亘在双方之间,成为了一道军事缓冲区。虽然表面上缓解了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宋金之间的矛盾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双方在这些伪政权的背后进行着隐秘的较量和博弈。
在这样的复杂局势下,宋高宗赵构并无意收复失地,他更关心稳固自己的皇位。于是,他与权相秦桧暗中联手,积极推动与金朝的和谈,希望通过谈判维护南宋的现状,避免再度陷入大规模战争。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军重新集结重兵,兵分四路大举南下,攻势迅猛,迅速攻陷了河南、陕西等地的多个州县。当金军主帅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领约十万大军直抵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时,宋军守将孟庚无力抵抗,只得开城投降,汴京再度落入金军手中。
金军攻占汴京后稍作休整,便继续向东南方向进军。消息传到南宋临时都城临安(今杭州)时,宋高宗赵构正沉浸在西湖的歌舞升平中,享受着苟且偷生的安逸生活。面对金军逼近,他不得不强装镇定,伪装出一副主战的姿态,急忙调集兵力准备抵抗。
这时,赵构忽然想起了勇猛善战的岳飞,便急忙下诏命他从襄阳出师,牵制向淮南和陕西进攻的金军,并计划收复汴京失地。岳飞,字鹏举,出身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闻令即刻北上,以摧枯拉朽之势猛攻金军。
岳飞率军接连攻克了虢州(今河南陕县)、长水(今河南宁县)、颖昌(今河南许昌东部)、蔡州(今河南汝南)、郑州和洛阳等地,形成了气势如虹的反攻态势。随后,他率领五万骑兵驻扎郾城(今河南漯河),准备迎战金军主力。
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带领精锐铁骑“拐子马”赶到郾城,双方展开激烈决战。岳飞率军英勇作战,手持长柄刀斧,刀刀斩向金军骑兵和马腿,成功击溃了用铁索相连的金军铁骑部队,大败完颜宗弼的亲卫军“拐子马”和“铁浮屠”,斩杀敌军一万五千余人,赢得了郾城大捷。
与此同时,另一批抗金名将韩世忠、张浚也纷纷收复渔州(今江苏东海)和亳州(今安徽亳县)。在沦陷区坚持抗金的忠义民兵们也借势反攻,夺回了多个被金军占领的城池。活跃在太行山区的梁兴部,更是深受岳飞抗金精神的感召,带领部众归附岳家军。许多地方武装纷纷悬挂“岳”字旗号,表示愿意接受岳飞节制,等待大军渡过黄河,共同打击金军,收复失地。
形势大好,岳飞看准机会,迫切请求朝廷批准他全面北伐。郾城战役后,他命令儿子岳云率军前往颖昌支援驻防的将领王贵。不出所料,金军完颜宗弼再度带领十万精锐步骑直扑颖昌。守军王贵与岳云英勇奋战,岳云多次冲杀敌阵,身负重伤,却仍坚持战斗,最终击退金军,完颜宗弼只得带残兵败将仓皇撤退回汴京。
岳家军乘胜追击,张宪、徐庆率军击溃阻拦的金军骑兵,推进至距汴京不到四十里的朱仙镇。完颜宗弼连番败北,士气大挫,竟萌生弃城逃跑的念头。
中原百姓得知岳家军胜利,欢欣鼓舞,纷纷箪食壶浆、顶盆焚香迎接英雄归来。金军被岳飞大败,声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完颜宗弼心灰意冷,决定弃汴京渡黄河北撤。
不仅岳家军大获全胜,其他宋军部队也频频攻城拔寨,奏响凯歌。此时,宋金两国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宋军在兵力、装备、士气和战斗力上都占据明显优势,这是自“靖康之难”康王南渡以来,南宋首次出现的大好局面。南宋国力和经济远强于金国,北伐战绩卓著,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只要再积蓄粮草,训练士卒,时机成熟,岳飞北上直捣金国腹地,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然而,宋高宗赵构并不希望岳飞继续北伐,他更想通过和谈坐稳皇位,根本不关心收复祖宗江山。听闻岳飞已进驻朱仙镇,赵构连忙下令撤军,甚至一日内连发12道金牌,逼令岳飞班师。岳飞虽不甘前功尽弃,但君命难违,只得含恨撤军。
史书记载,赵构和秦桧担心岳飞拒撤,先命张浚、杨沂中、韩世忠等大将带兵后撤,再以“孤军难守”为由,由赵构亲自下达撤兵命令。赵构急不可耐,连下12道撤军金牌,强令岳家军速速南撤。
岳飞接到撤军命令后,心中悲愤异常,召集将领痛哭叹息:“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虽然极不甘心,却无法违抗朝廷命令,只得一步三回头地率军撤离朱仙镇,回到原驻地鄂州。
岳飞撤军后,前方已收复的大量地区又重新被金人夺回。赵构和秦桧强行撤军的决策,或许改变了后来的历史进程。这不仅是岳飞的个人遗憾,也成为南宋只守半壁江山的历史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