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曾在荆州寄居八年(201-208),当时受到刘表以“上宾之礼”接待。刘表去世后,刘备依旧心怀感激,认为刘表待他厚重,因此他不忍心占据荆州。由此可以看出,二人关系的和谐程度。
刘表病重时,将国事托付给刘备——有建议刘备依照刘表的意愿行事,但刘备明确表示:“此人待我厚,若听从他的言辞,别人会认为我心肠薄弱,我无法忍心这样做。”——《魏书 王沈传》
然而,若我们从长远来看,就会发现,表面上的融洽之下,隐藏着“刘表疑其心”的防范心理,最终,两者的关系以“刘表厚待结局,却无法重用”的尴尬局面收场,堪称君臣两失。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刘表起初确实对刘备十分重用,不仅安排他驻军新野,还积极支持刘备北伐。但随着时间推移,刘备的驻地被移至樊城——靠近刘表的治所襄阳,这也象征着刘备开始受到刘表的严密监视。从此,尽管两人时有宴饮和亲近互动,但刘备的北伐事业却因此停滞,直至刘表去世。
《蜀书 先主传》记载:“刘表卒,子刘琮继位,派使者向刘备求降,先主驻守樊城,不知曹操已前来。”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在刘表去世后即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应付刘表后嗣刘琮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曹操的威胁也在加大。
本文将探讨刘表与刘备关系的转变,分析其中的内外因素。
《先主传》记载刘备初投奔刘表时,刘表曾以“上宾之礼”接待他。后人多以此推测刘表对刘备极为重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和洽传》提到,刘备当时不过是一位汝南的士大夫,在投奔刘表时被“以上宾礼待之”。《杜袭传》亦称,刘备受刘表厚待,杜袭的同乡繁钦多次在刘表面前提及刘备的优秀。
换句话说,刘表礼贤下士,是他一贯的手段。在洛阳时期,他就通过这种方式拉拢名士,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影响力。陈寿曾评价刘表“有威容、器观”,这显示出他对待刘备以及其他士人的态度是相似的。
但刘表对刘备的真实意图,隐藏在《先主传》中“上宾礼待”后的一句话里:“益其兵,使屯新野。”显然,刘表给予刘备的“上宾之礼”更像是一种客套,而“使屯新野”才是他的真实目的。这显示刘表实际上是将刘备视为一个工具,用来抗衡曹操的威胁。因此,刘备的真正角色不过是刘表防守荆州北部的一个“外藩”,与张绣的待遇没有太大差异。
根据《李典传》和《杜袭传》的记载,刘表确实给刘备增加了兵力,并且派他进行北伐。刘备和曹操交战时,夏侯惇和于禁等人还一度失利。根据《杜袭传》,这次北伐出动了约“步骑万人”,显示刘表对北伐的重视。
然而,在此次北伐取得一定成绩后,刘备再未带兵出征,随后的北伐建议一一被刘表拒绝,刘备的驻地也被调至樊城,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刘表和刘备之间的裂痕。
这种变化背后,原因在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增多”,刘表开始对刘备的忠诚产生疑虑。正如《蜀书》所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表疑其心,阴御之。”
刘备在新野时期的广泛招募人才,吸引了大量志士投效,正是这一现象让刘表产生了“疑心”。刘备的这种“市恩”之举并非一时之计,而是他一贯的手段。从他在平原县时的礼贤下士,到葭萌关时的厚待人才,这些做法无不表明,刘备深知如何通过恩德笼络人心。
刘备在新野期间的扩展势力,导致刘表开始产生防范心理,他将刘备调往樊城,进一步控制住了刘备的活动。樊城靠近襄阳,成为刘备的“附庸”,而刘备此时则陷入了困境,虽然衣食无忧,但再也无法发挥之前的雄心壮志。
《九州春秋》提到刘备在樊城时,曾因无法骑马而“髀里肉生”,对自己过去的奋斗失落不已。刘备曾向刘表请求重新北伐,但却始终未得到批准。直到建安十二年,刘备再次提出北伐建议时,刘表的答复仍是“不能用”。这也表明,刘表在晚年依然对刘备心存戒备。
虽然刘备的诉求未得到回应,但他在樊城期间并未停止扩展自己的势力。在这一过程中,刘备不仅吸纳了刘表的“邑人”伊籍等人才,也在为自己未来的事业铺路。伊籍是刘表的亲信,曾受到特别宠信,然而他最终也跟随刘备进入了蜀汉。显然,刘备在刘表的治下依然不断招揽人心,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
尽管刘表对刘备有深深的戒心,但曹操的威胁使得刘表无法完全断绝对刘备的依赖。曹操占据北方,刘表若与刘备彻底决裂,无疑会加剧自己的危机。相反,即使刘表不信任刘备,他仍需要借助刘备来平衡曹操的压力。
因此,刘表与刘备的关系,虽然互相猜忌,却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维持了微妙的平衡。最终,刘备在荆州度过了相对平稳的八年,直到刘表去世。
曹操虽然曾数次进攻荆州,但始终未能发动大规模的南下行动,这也侧面证明了曹操对刘表和刘备联合的忌惮。而刘备则凭借自己的政治敏锐感知到,若他背叛刘表,曹操将成为唯一的威胁。正因如此,刘备才一直保持着在荆州的安稳局面。
最终,刘表去世时,他确实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刘备身上,期望刘备能继续维持荆州的割据局面。尽管刘表在生前对刘备有所防备,但他明白,在那个时代,刘备是唯一能保护荆州利益的力量。
刘表对刘备的态度可谓复杂,既有怀疑,也有依赖。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刘备最终稳住了局势,成为了刘表的“继承人”,继续维持了荆州的割据局面。这种微妙的关系,既受到外部形势的影响,也离不开双方内心的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