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抗日烽火已然熄灭,战争的尘埃渐渐落定。晋绥野战军在司令员贺龙的坚强领导下,毫不犹豫地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针对国民党反动派无理的挑衅与破坏行为,展开了坚决有力的反击。那种不容忍的气息,在军中弥漫开来。
国民党傅作义集团的26师以及其余部队,经过连番鏖战,屡战屡败,约六千余人退守卓资山。他们倚仗着地势险要的高地,组织起防御阵线,却胆敢停步不前,丝毫不敢轻举妄动。晋绥部队对此恨之入骨。回想抗日战争时,这些部队不但不积极抗敌,反而四处搅局,破坏统一战线的稳定。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军选择了忍耐,避免正面冲突,始终以大局为重。
然而这一次,贺龙明白,再不能容忍他们继续为非作歹。决心要彻底消灭这支队伍。这可不是一次小打小闹,而是一场必须让敌人胆寒的战役。胜利了,傅作义手下的其他部队必将心生畏惧,不敢再轻举妄动。若败阵,则敌人必会愈加嚣张肆虐。
那该派哪支部队出战?贺龙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独一旅,旅长正是后来被授予中将军衔、原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这支部队久经沙场,英勇果敢,王尚荣更是军中智勇双全、身先士卒的楷模。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战期间,他们屡建奇功,关键时刻常为贺龙所倚重。
单凭独一旅能行吗?毕竟,该旅仅两团兵力,约三千人左右,而敌方整整一个师,再加上其他部队,共计超过六千。兵力对比悬殊,况且敌军占据有利地势,高处制高点,优势明显。独一旅之所以让人放心,正是他们曾多次面对敌强我弱的窘境,却能逆转局势,屡战屡胜。更何况,经过多年锤炼,他们的实战经验和装备水平均有显著提升,应付国民党军队,仍具强大优势。
这场战役极为关键,容不得丝毫差错。贺龙心中另有一计,拟派出两到三个旅,集结优势兵力,歼灭敌军。如此部署,胜算几乎十拿九稳。
当天清晨,贺龙召集野战军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张经武等人,摆出两个方案:独一旅出战,或调集多旅合击。正当众人热议之际,王尚荣突然赶到。贺龙见状未语,只示意他静听。
张经武此时正详细陈述己见,认为独一旅兵力不足,敌我悬殊甚大,若战成拉锯,傅作义援兵一来,局势将更复杂,不宜轻易派独一旅,建议派出多旅合击。恰巧王尚荣听到了这番话,却误以为张经武不看好独一旅,质疑其战斗力。
他猛地起身,言辞激烈:“参谋长,别小看独一旅!我今来是主动请缨这次任务,若打不下卓资山,军法从事我都认了!”语气铿锵有力。
张经武闻言也怒火中烧,辩解道:“我不过是从速战速决角度考虑,不料你误会了。若真输了,别说你一个,就是百个你也难逃军法!”
两人随即针锋相对,争执激烈,面红耳赤。贺龙旁观,嘴角带笑,抽着烟,似乎乐见其成。然而他心中早已有了定计,转身对王尚荣说道:“王尚荣,你自信能行,那若失败呢?”
王尚荣气愤回答:“司令,我这里没有失败的可能!”贺龙听罢大笑,随即拍板决定:“好,就给独一旅这次机会,由你们完成此战!”
王尚荣激动不已,恭敬行礼:“首长,请您放心,定当报捷!”
两日后,王尚荣整装待发,率部向卓资山发起猛攻。在他精妙指挥下,仅九小时便将敌军全歼。贺龙读着战报,欣慰说道:“我贺胡子,果然没看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