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十六位帝王都齐聚了黄泉之下,那么,明太祖朱元璋最想“抽”谁呢?是叛逆之子朱棣?还是那位“大明战神”明英宗?抑或是亡国之君崇祯帝,亦或者明神宗万历帝呢?
这些人都有可能成为朱元璋的“目标”,尤其是朱棣,长期被调侃为稳居榜首的“候选人”。不少人认为,当明太祖朱元璋和他长年未曾和解的儿子朱棣重逢时,朱元璋一定会气愤之极,想要狠狠地揍朱棣一顿。毕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将自己表兄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皇位,甚至亲手夺取了本该属于建文帝的继位权,做法极为逆天,令人愤慨。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明初的历史,会发现朱元璋或许并不想“抽”自己的四子朱棣,而可能是心怀愤怒、准备暴揍他的宝贝孙子朱允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宋安之将为大家详细解读。
一、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残酷与冷血
建文帝朱允炆,表面上是一个温文尔雅、仁爱有余的君主,但实际上,他的失败并非完全来自外部压力,更源于他的无能与极端手段。虽然许多人认为,如果建文帝能够继续执政,必定会是一个仁德的治国者,但实际情况却是他做事空谈无力,缺乏实操能力,即便朱棣没有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的成就恐怕也有限。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朱允炆的爷爷朱元璋曾亲自制定了一项“塞王守边”的政策,即各王负责守卫边疆,确保国家安全。作为继承人的朱允炆,一方面表达了关心,询问道:“如果边疆不安宁,诸王如何守卫?而若诸王不安宁,又该如何抵御外敌?”朱元璋听后顿时陷入沉思,这也成为了对孙子的考验。朱允炆的回答也很得体,他说:“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若不行,则削其权力、迁其地,若仍不可行,方可动用兵力。”
朱元璋听后,不仅感到自己对孙子的信任有了答案,还认为,虽然力行宽厚,但朱允炆的智慧和能耐或许能够平衡各方。而这也为朱允炆顺利登上皇位铺平了道路。然而,真正掌权后,朱允炆露出了无情的一面。他继位仅几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对藩王的削权,堪称刀刀见血。
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叔叔们,他毫不手软。燕王朱棣的弟弟周王朱橚被定罪,废为庶人并流放至遥远的云南,后被带回京禁锢。而让人心痛的是,他的亲叔湘王朱柏被指控谋反,刚烈的朱柏选择带领家人自焚而死。令人更加惊讶的是,朱允炆对这一切毫无愧疚之心,反而因朱柏的自焚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愤怒地将他谥号“戾”,并且完全无视朱柏生前的刚烈与忠诚。
朱元璋若在世,恐怕会对朱允炆的手段感到极大的失望。他一生致力于削弱藩王的权力,最终却让孙子将自己的儿子们置于死地。甚至,当朱允炆的亲叔以死抗命时,竟然无丝毫悔意,反而加大了对权力的集中,使得整个家族陷入无休止的痛苦。
二、朱棣的反叛:为家族带来意外的“救赎”
虽然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推翻,坐上了皇位,但实际上,朱棣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完全背叛了父亲朱元璋的遗志。许多人认为,朱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篡位者,推翻了合法继承人,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但从家族利益的角度看,朱棣的“篡位”实际上避免了更严重的家族灾难。
朱允炆的极端手段令许多藩王深陷困境。特别是在他担任皇帝期间,那些曾经享有盛宠的亲王们,纷纷被剥夺了权力或是被迫死去。而朱棣的反叛,实际上制止了这一切恶性循环。若朱棣没有发动靖难之役,恐怕更多的藩王将会被削权甚至逼死,朱允炆的极权统治只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棣的“篡位”甚至从家族的角度来说,也许比朱允炆的治国方式要更为“高明”。朱棣尽管剥夺了亲王的兵权,却并没有采取极端手段杀戮自己的兄弟。相较于朱允炆的冷酷无情,朱棣的做法显得更为理智。
他逐渐减少藩王的权力,但并没有像朱允炆那样直接将兄弟们送上死亡之路。他的削权方法,虽然让藩王们失去了军事和政治实权,却至少让他们能够继续生存。
总结
如果朱元璋能够看到自己的后代,尤其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他或许会发现,最想揍的并不是自己的四子朱棣,而是那位彻底背离了自己教诲、用冷酷手段逼死亲叔的孙子朱允炆。尽管朱棣发动了叛乱,但他反而保护了更多的家庭成员,避免了家族更大的伤害。所以,如果从家族利益的角度看,朱棣的反叛,最终为朱元璋家族带来了“意外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