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1941年6月,纳粹德国联合其盟国,集结了超过五百万兵力,发起了震惊世界的“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展开全面进攻。由此,苏联卫国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残酷且无比惨烈,苏联人民在纳粹的铁蹄下奋起抵抗,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道不朽的防线。在这场历经痛苦和牺牲的战役中,最为悲壮和鲜为人知的,莫过于勒热夫战役。
1942年1月8日,苏联的“军神”朱可夫带领着约百万大军,对德军坚守的勒热夫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两军激战超过一年,苏联红军在德军的强大反击下,伤亡惨重,弹药枯竭,到最后,甚至只能每天发射一两发炮弹。随着伤亡人数急剧上升,朱可夫依然命令士兵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那么,朱可夫明知面对的是一场几乎无望的战斗,为何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地进攻勒热夫?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军事战略动机?
1941年末,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获得了关键性胜利,令德国军队的锐气大为减弱。撤出莫斯科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逐渐在距莫斯科约100公里外的勒热夫一带驻守,形成了一个突出部,横跨勒热夫、瑟乔夫卡与维亚济马三城,距离莫斯科仅150公里。对苏军来说,勒热夫是保卫莫斯科的关键防线,因此,三面均有苏军驻守。
而对德军而言,勒热夫是他们攻占莫斯科的跳板,控制此地,便能再次对莫斯科发起进攻。也就是说,只要勒热夫始终在德军手中,莫斯科就始终处于威胁之下,随时可能再次陷落。
斯大林深知此点,每每凝视着这个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的威胁,心中不免焦虑。通过莫斯科的战斗,斯大林相信此时的德军已大失士气,而冬季对苏军而言则是得天独厚的作战时机。苏军在严寒环境中的经验丰富,正可趁此时机,一举摧毁德军中央集团军。于是,斯大林决心让朱可夫亲自指挥,于1942年1月8日发动了第一次勒热夫战役。
朱可夫调动了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共约200万大军,对驻守在勒热夫的德军发起了攻击。德军第九集团军当时仅有五万人,装备坦克不到百辆,兵力悬殊,这似乎注定了德军将要迎来一场屠杀。然而,事实真如表面看起来的如此吗?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德军第九集团军的指挥官——莫德尔。莫德尔被誉为“纳粹铁血之鹰”,他以擅长防守而闻名,而勒热夫战役也正是他的代表之战。战斗爆发前不久,莫德尔刚刚接管了第九集团军,面对希特勒要求死守勒热夫的命令,他虽有不满,但依然接受了这一艰难的任务。
由于敌我兵力差距过大,莫德尔立即请求增援。在勒热夫战役爆发前,第九集团军的援军已全部到位,其中包括纳粹精锐部队——帝国师与大德意志师。这样一来,苏军即便兵力上占优,也注定要陷入一场持久的血腥战斗。
1月8日,勒热夫战役正式拉开序幕,面对苏军的猛烈进攻,莫德尔冷静应对,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他指挥士兵在阵地上边打边退,巧妙地将苏军引入包围圈,并从侧翼发起进攻,成功将苏联33集团军困在其中。
33集团军的指挥官叶夫列莫夫收到德军包围的消息后,迅速向朱可夫报告并请求指示。朱可夫毫不犹豫地指示:“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到最后。”在无奈的情况下,叶夫列莫夫只能继续硬撑。
然而,随着德军包围圈的逐渐收紧,33集团军的困境愈发严峻,不仅伤亡惨重,连弹药也所剩无几。叶夫列莫夫急得无法忍受,越过朱可夫直接向斯大林求助。斯大林的回复冷静而坚定:“耐心一些,我们不会放弃你们。”然而,三个月后,突围的命令迟迟未下,33集团军最终在绝望中被弃置,无法突围。苏联高层派遣直升机将指挥官撤离,剩下的士兵却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
叶夫列莫夫并没有随直升机离开,而是带领残兵败将艰难突围,最后在负伤后英勇自杀。至此,33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而勒热夫战役的残酷程度从这一惨状便可见一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只是开端。
勒热夫战役,也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这场战争注定充满血腥与无情。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双方数百万兵力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不断在其中厮杀,许多人鲜血淋漓,有的甚至尸骨无存。
第一次勒热夫战役后,朱可夫再次发动了数次进攻,每次进攻都伴随着惨烈的牺牲。由于苏联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每次战斗后,前线便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兵赶来。然而,虽然士兵的数量多了,弹药却短缺得无法想象。炮兵连每天只能发射两枚炮弹,步枪的子弹不足三发,冲锋枪的弹药也只有三十发,甚至重机枪也只有600发子弹。
与之对比,德军的弹药补给从未断过,强大的空军和高射炮支援使得他们的防线固若金汤,苏军每次进攻都被猛烈的火力压制。
朱可夫只得采取人海战术,以红军战士的鲜血来弥补装备的差距。每当进攻前,朱可夫便会集结十倍兵力,指挥士兵们奋不顾身地冲向德军阵地。这一幕成了许多德国士兵的噩梦。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苏军高喊着“为了祖国,乌拉!乌拉!”的口号,奋勇冲锋。许多士兵还未接触敌人,就已经倒在了血泊中。战斗一波接一波,鲜血染红了洁白的雪地,阵地上满是倒下的红军战士,尸体被冻成冰雕,维持着他们最后的姿势。整个战场如同炼狱一般,真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尽管战况惨烈,朱可夫依然没有丝毫退缩。每一次进攻,士兵们用命去冲击敌人的防线,不断补充兵力,仿佛失去了理智。
这一场战斗,不仅关乎莫斯科的安危,也代表了苏德两国的生死之争。希特勒与斯大林两位领导人不断投入兵力与装备,誓要在这里决出胜负。
在这一年的战斗中,苏联红军的伤亡人数高达180万,而德军的阵亡人数则无确切统计。西方史学界普遍认为,德军死亡人数约为30万。相比之下,苏军的巨大牺牲令人震惊。那么,为什么两国会在勒热夫如此死磕呢?这场战役的走向如何?它又如何影响后来的战局?
勒热夫虽是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小城,却是战略重地。它是大卢基铁路的中继站,是德军补给的重要枢纽,控制这里,德军的炮火支援与装甲部队能够顺利到达前线,对苏联构成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