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被遗忘的南宫家族:纵横整个西周时期,始祖不逊色于姜子牙
创始人
2025-09-21 13:04:21
0

南宫姓的始祖名叫南宫适(读作kuò,亦称南宫括),是商周交替时期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曾参与解救姬昌,随后又成功俘获商朝坚决支持者邗国与黎国的国君,并在武王讨伐商纣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封神演义》中,南宫适与散宜生齐名,被视为西岐的元老人物,官至大将军。姬昌前往朝歌时曾托付“外事”于他,伯邑考进京时也将“军务”交由南宫适处理,足见其地位非凡。

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向召公奭列举了五位辅佐姬昌的智谋谋臣,分别是虢叔(同为姬姓)、闳夭、散宜生、泰颠和南宫适。武王执政期间,虢叔已逝,仅剩四人,故《尚书大传》将其称为“文王四友”。这表明南宫适的身份和地位极高,甚至可能超越周公旦和姜子牙,因为“文王四友”名单中并未出现姜子牙。

作为商周之交的重要风云人物,南宫适的真实身份究竟为何?周朝对他的奖赏又是怎样?百年来的考古发现逐步揭开了这些历史谜团,填补了古代史料的空白。

关于南宫适的真实身份,历史上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他出自姬姓宗族,也有人认为是外族部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晋侯墓地的发现为此提供了关键证据。

晋侯墓地位于山西临汾市曲沃县曲村,主要是晋国公族的墓葬地,包括历代晋国国君。在这里出土了两件青铜鼎,其铭文均刻有“南宫姬作宝尊鼎”,明确显示“南宫”是氏族名,姓姬,名“姬适”,显然属于正统姬周宗室成员。

事实上,姬周贵族极度重视血缘关系,信任家族成员。即使姜子牙属于外姓,也因与周武王有姻亲关系而被重用,因此南宫适为姬姓贵族符合当时惯例。由此推断,闳夭、散宜生、泰颠三人也极有可能出自姬姓贵族。

南宫适的次子南宫中,继承了家族地位,积极参与周王的南征军事行动。

作为姬姓贵族、文王的挚友,南宫适功勋卓著、智谋过人。那周朝如何安排这位身份尊贵的将领呢?他虽在帮助武王伐纣后逐渐淡出史书,但考古发现的青铜铭文表明,整个西周时期,南宫氏始终拥有重要影响力,深得周天子倚重。

宋代湖北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青铜器记载了周王南征的历史,其中提及“隹王令南宫伐反虎方”,记载了南宫中带兵攻打虎方并俘获“生凤”,周天子赏赐土地予南宫中。南宫中又名南宫必父,作为南宫适的次子,继承了家族的采邑与权势。西周晚期,还有南宫乎的后代,南宫适的长子或为南宫犺,曾在南方建立诸侯国。

1998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出土的柞伯簋铭文,描述周康王时代举行的射箭大赛,称“王令南宫率王多士,师鲁父率小臣”,显示南宫氏统领朝廷大臣,地位显赫,极有可能指的就是南宫中。

南宫适最杰出的后代是南宫盂,他被誉为西周最勇猛的将军。

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出土了西周大盂鼎和小盂鼎,铭文中记载南宫盂率军攻灭鬼方,俘虏数万人。鬼方是早在甲骨文中即有记载的部族,商王武丁曾击败他们,但商朝末期未能彻底消灭。鬼方都城位于陕西榆林李家崖遗址,南宫盂的军事行动导致该遗址被废弃,大部分鬼方被俘,少数逃散。

总体而言,西周时期南宫氏权势显赫,除了上述人物外,还有周宣王时的军事统帅南宫南仲邦父,被誉为“南公有司”的南宫憗,掌管三有司之一的司马南叔,以及周厉王时西六师统帅南宫柳等,皆为显赫将领。

关于南宫适家族的封地,考古成果解开了疑团。

“安州六器”中提到的“南国”,究竟是史书记载中的哪个诸侯国?2010年,在湖北随州淅河镇蒋寨村叶家山发现的西周墓地出土一件青铜簋,铭文记载“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其中“烈考”意指显赫的亡父,表明南宫犺是南宫适的儿子,极有可能为嫡长子,被派驻湖北随州一带建国。

前文提及南宫中为次子,留在朝廷中继承南宫适的地位。

2013年,在湖北随州文峰塔出土了曾侯璵编钟,与1978年发现的曾侯乙编钟同属周王族诸侯国曾国的重器。铭文写道:“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舆曰: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此文显示曾侯璵追念祖先南宫适追随周天子的丰功伟绩,且周天子派南宫氏赴南方建国,镇守淮夷、监视江夏。

因此,南宫适被封于曾地,而实际建立曾国的是南宫犺,类似召公奭派长子建燕、周公旦派伯禽建鲁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曾侯璵编钟也破解了“曾随之谜”,即湖北考古发现的曾国与史书中的“随国”其实是同一国家,只是两个不同名称。

南宫适在周朝心中的地位,从周初一系列战略性封爵中可见一斑。

为了巩固统治、震慑周边,周初战略性封国包括召公奭封燕、毕公高封毕(今陕西咸阳北,防御北方狄戎)、姜子牙封齐、周公旦封鲁(今河南鲁山一带),以及南宫适被封曾国,主要针对江汉荆楚地区的“异族”。

由此,曾国与燕国、齐国、鲁国地位相当,均为周朝重要的战略支点,起辅助震慑地方异族的作用。

尽管曾国曾为汉东第一大国,春秋末期庇护楚王,但在春秋战国混战中逐渐衰败,最终被楚国兼并。

遗憾的是,南宫适的南宫氏家族虽在西周地位显赫、影响深远,历经数百年,却在文献记载中鲜有详细描述。南宫中、南宫盂、南宫曾国等重要人物均未见详载,令人疑惑是被忽视还是故意被史书抹去。

参考资料:《史记》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在加班的日常中,人们常常带着调侃的口吻称自己为“社畜”,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许多办公室一族之间互相打趣...
AI文艺复兴:一场由大脚怪引发... 文 | 策看世界 “文艺复兴”这个词在1855年为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
原创 为...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他和他的后代们一直在进行一项艰难的任务——寻找一位神秘的人物。为了找到这个人,...
原创 1... 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遇和意外,就像无意中种下的柳树,最终却长成了浓密的树荫。 在人生的某个转...
原创 秦...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赋》,一开篇便提到“六王毕,四海一...
原创 美... “长生不死”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自古以来,多少登上权力巅峰的王侯将相,最终都难逃生老病死的...
山西发现1500年前墨迹,这才... 学楷书的朋友一定都练过碑刻字帖,特别是唐碑和魏碑。唐碑用笔精致严谨、成熟细腻,它是在魏碑、隋碑基础上...
原创 陕... 提到陕西,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奔腾汹涌的黄河,或是那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还有那丰富多样的面食,令人...
原创 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